白癜风如何治 https://m.39.net/pf/a_4687762.html作者:吴玄生
中老高速通车了!中老高铁通车了!在中老友谊之花盛开之际,你可曾想到,半个世纪前,中国筑路部队如何在老挝进行艰苦卓越的劈山开路?中国高炮部队如何与美帝飞贼进行激烈的对空作战?在高炮部队中,一群中国女兵,又如何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
最近,笔者克服了重重困难,通过多种途径,采访了黎福珠、沈香莲、崔建英、姚瑞梅、吴美娇等几位年已古稀的参战女兵,加上笔者当年在老挝战场上的所见所闻,把她们不寻常的经历叙述于后,奉献读者。
随我师赴援老抗美作战的中国女兵在战地合影。前排左起:黎福珠、宋广云;后排左起:范小凌、林珍、姚瑞梅
血书请战
年12月,奉中央军委命令,我高炮七十二师赴老挝执行作战任务,掩护我筑路部队的对空安全,支援老挝人民抗美救国斗争,粉碎美帝妄图在东南亚对我国进行“半包围”的美梦。按照部署,我师要组建一医院,当时师卫生科共有男女兵人,但考虑到战争的残酷性和复杂性,参战女兵名额限制在10名以内。
那个年代,毛泽东思想早已深入人心,“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军人的口头禅,《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和《英雄儿女》经常看,哪个当兵的畏惧战场?
好不容易盼来个打仗的机会,男兵都能如愿,而女兵就去少留多。女兵们急眼了,一个个都争着要上战场。
当时争得最凶的要算不满十五岁的新兵蛋子崔建英。她哭着找到师卫生科秦凤台科长:“凭什么不让我参战?”秦科长耐心地劝慰她:“我们是出国参战,不是旅游观光,你年纪太小,难以适应战场的恶劣环境。”可崔建英仍不罢休,软缠硬磨坚决要求上战场。而秦科长态度也非常坚决:“不让你去是为你负责,也是为部队负责”。
崔建英没辙,垂头丧气地回到宿舍。这时,一位大姐给她出主意:“你写份血书试试看。”一语提醒,重值千斤。小崔立马咬破中指,写了血书,呈交领导。
领导被感动了。经请示,破例增加了一个女兵名额,崔建英如愿地抿嘴笑了。
这样,师卫生科当时被批准参战的女兵变成了11人,医院加强我师以及后来增补的共有参战女兵17人,她们是:宋广云、黎福珠、高服华、沈香莲、姚瑞梅、崔建英、易春兰、范小凌、江金华、林珍、林雪燕、姚燕华、刘彩云、赵丽丽、吴美娇、袁榕、薄兰英。
艰难行军
万里征程出发了。女兵们随同入寮参战部队,从福州杜坞火车站上车,坐在闷罐车上,五天五夜的长途,虽说很疲倦,但她们还是一路行军一路歌,顺利抵达西南大都市昆明。可从昆明到中老边境的摩托化行军,女兵们可就遭罪了。
从昆明到勐腊,如今的高铁仅四个多小时。可那个年代的公路全是沙土路,山高、坡陡、弯多、路窄,汽车要行驰七天。连续七天的长途行军,对女兵们的体力和毅力都是一种考验和挑战。女兵们坐在解放牌车厢两边,中间平码着药械箱。汽车上坡时,一不留神车上的人就可能掉下。为此,带车干部就命令:用背包带一头拴住女兵的腰,一头拴在车帮上。前车卷起的尘土,一个劲地往后车灌,女兵们漂亮的脸蛋很快就变成了灰头土脸,分不清你我。加上汽车上坡、下坡、转弯,摇摇晃晃,天旋地转。恶心、呕吐,头晕目眩,浑身难受。更难堪的是,汽车翻过一座大山要大半天,行军车队上山下山都不能停车,有内急也要强忍着。一到山下停车休息时,男兵们急不可待,在公路旁即就地解决,而女兵们就要继续强忍,三俩结伴,小跑着往远处草丛里钻……
摩托化行军的最后一天,是最难熬的日子。山更高了,坡更陡了,弯更多了,路更险了,人也更疲倦了。汽车在高山上爬,一边是绝壁,望而生畏;一边是悬崖,视则生恐。从车厢缝往下看,山下村寨的房子如同火柴盒一般大小。女兵们坐在车上有如腾云驾雾,一个个心跳加速,恐惧异常,想睡不敢睡,想叫不敢叫,想哭不敢哭。年纪最小的崔建英这下可尝到苦头了,但她想到血书上的誓言,咬破嘴唇也不掉泪。
战地磨砺
跨出国门,进入老挝战区后,女兵们便经受着艰苦的战地磨砺。
一方面,是敌机隔三差五地狂轰滥炸,弹片横飞,硝烟弥漫。战争的恐怖令女兵们胆战心惊,但经历几次后,也就逐渐适应,习以为常了。特别是猫儿洞挖好后,敌机一来,女兵们便有序地进入各自的猫儿洞,竖起耳朵听我高炮是否开火,要是听说打下了美帝飞贼,一个个都迫不及待地跑出洞来,欢呼雀跃!
医院的医护人员在老挝热带雨林中留影。前排左起:林珍、范小凌、姚燕华,二排左一宋广云、左二黎福珠
另一方面,是老挝这个亚热带国家的自然环境,令女兵们难以适应。从某种意义上说,恶劣的环境比敌机的轰炸更为可怕。
医院设在一个深山沟的半坡上。这里树高林密,植被深厚,阴森潮湿,六害(蚂蟥、蚊子、老鼠、毒蛇、毒蜂、蚂蚁)横行。无论碰上那一种,都令女兵们毛骨悚然。最可怕的就是蚂蟥,那家伙是无孔不入,不知不觉就钻进人的大腿,吸饱了血还紧叮不松口,拉都拉不下来。当时有句流行语:“没被蚂蟥叮,不算到老挝”。有个女兵第一次被蚂蟥叮住时,感到大腿湿漉漉的,以为来了“大姨妈”,到室内解开裤子一看,原来是条胖乎乎的大蚂蟥,惊吓不已。为了防蚂蟥,女兵们想了好多办法,比如扎紧裤脚,涂抹碱性药水等,采用这些办法,虽然有点效果,但还是不能杜绝蚂蟥的入侵。时间长了,女兵们也习以为常,一旦被叮上,也不再惊慌失措,拉掉它,止住血了事。
医院旁留影
女兵们刚进入战区时,住的是帐篷。但老挝的闷热气候不适合住帐篷。于是,女兵们就自己动手盖房。所谓房,就是四根柱子八根梁,编起竹片当围墙,房顶盖上油毛毡,插上树枝作伪装。
盖房需要木头和竹子,女兵们也和男兵一样,操起斧头柴刀,上山伐木砍竹。女兵们在国内都没有使用过这些工具,初干这活,不是弄伤了手,就是磨破了肩,但她们没有一人叫苦叫累,她们虚心向男兵学习,在男兵的指导帮助下,硬是把一根根木竹扛下山,盖起了自己的住房。
沈香莲当年在战地女兵宿舍竹篱墙边留影
房是盖起来了,但这样的住房,不但难防风雨,而且难防老鼠蛇虫。为了壮胆,女兵们晚上睡觉时枪支就放在床头,但这些可恶的小精灵并不吃这一套,它们来去自由。尽管女兵们睡前都会抖被子,早起都要检查衣服鞋帽,但还是防不胜防。一天晚上,一只老鼠咬破姚瑞梅的蚊帐,爬到枕边和她作伴,由于白天的劳累,小姚睡得很沉,以至于老鼠窜入全然不知,直到早起发现枕边有一缕头发,才知是被老鼠咬下的,便顿时不寒而栗,大声惊叫起来。同寝室的姐妹们打趣地说:“这老鼠还算客气,要是咬掉你的鼻子,你漂亮的脸蛋就变成丑八怪了,到时都嫁不出去啦!”姚瑞梅听后扑哧一笑,一场惊吓云消雾散。
战地站岗,对女兵来说也是一种考验。白天单岗,晚上双岗,几乎每天都要轮一次。特别是夜晚,阴森森,黑洞洞,静悄悄,远处不时传来山禽野兽的哀鸣怪叫,脚下还要时刻提防毒蛇蚂蝗的侵犯。更可怕的是,据敌情通报上说,友邻部队的岗哨夜间曾被敌特摸走过。女兵们商定,夜晚站岗时背靠背,万一敌人来摸岗,就和他拼命!万一被抓去,宁死也不受其辱。
吴美娇在老挝战场持枪站岗英姿飒爽
阵地歌声
我师部队入寮一个多月后,就打出了漂亮的三战三捷,把美帝飞贼打得晕头转向,直冒黑烟,其中还把一架T—28打了个“空中开花”,大大鼓舞了部队的士气。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战区自然环境的恶劣和后勤供应的不足,尤其是新鲜蔬菜的缺少,指战员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特别是皮肤病较为普通,不少人出现了“烂裆”现象,非战斗减员日益增加。
严酷的现实摆在师首长面前,医院面前。
于是,医院领导派出了多个小组,深入部队调查皮肤病和其他疾病的发生现状。
赵丽丽是福州军区第医院的女军医,被临时抽调加强我师入寮作战部队医疗队的。这一天,她和一名男军医来到六四八团一营某阵地,这是“三战三捷”的连队之一。打了胜仗后,指战员们斗志正旺,但奇痒难忍的皮肤病也在折磨着他们,顽强的军人们正以顽强的毅力坚守在炮位上。
当年轻漂亮的赵丽丽出现在阵地上时,全连一百多双眼睛同时投向了她。
几个月来,阵地上都是清一色的纯爷们,这会儿突然出现了个漂亮的女兵,大家都感到震惊:“战争是我们男人的事,怎么美女也来到阵地?”“女人应该远离战争!”
然而,战士们却都想多看几眼漂亮的女兵,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谁说战场上的军人不爱美?他们过了今天,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他们的母亲,他们的姐妹也是女人,可他们在异国他乡,想见见不到。此刻,只好把想见亲人的渴望转移到赵丽丽身上。
赵丽丽被战士们盯得脸都红了。这时,男军医已和连队领导说明了来意。连长下令大家脱掉上衣和长裤,让两名军医做皮肤病检查。这下阵地上炸锅了!大多战士拒不执行,说有女兵在,怎好脱长裤?经过连队干部耐心说服,大家才不情不愿地脱裤配合检查,但“烂裆”的例外,由男军医检查。
检查完毕后,不知哪位调皮的战士高声喊道:“我们都配合检查了,大家欢迎赵军医唱个歌好不好?”
“好!”一呼百应。这下可难为了赵丽丽,唱歌不是她强项,她只是参加过合唱,还从未当众独唱过,如今要在一百多号人的阵地上独唱,真可谓是大姑娘上轿头一次。但她又不好拒绝,想到我们的战士多么艰苦,多么单调,于是也就不矫情,没做作,鼓起勇气,大声唱了起来,尽管她唱的是“下定决心,不怕牺牲”的语录歌,但指战员们的手还是拍得啪啪响。一首不过瘾,再来一首,一连唱了四首。这时,又不知哪位战士出了个主意:要求赵丽丽再来一首抒情歌。这下更为难赵丽丽了,那个年代,语录歌盛行,抒情歌很少。她搜肠刮肚,想起了马玉涛唱的《看见你们格外亲》,当时很流行,在医院时也曾学唱过。于是,她壮了壮胆,清了清嗓子,深情地高声唱了起来,尽管没有伴奏,也无音响,中途还跑了调,但唱完后阵地上还是一片沸腾,掌声震天响,战士们感到比听一次维也纳的音乐会还过瘾!
这天中午,全连三大桶米饭吃了个精光。
深山采药
女兵的阵地歌声虽然激发了指战员的士气,但要解决疾病的困扰,还需科学的防治方案。
医院根据各组调查情况,及时研究制定了防治方案,其中最主要的防治措施,就是采取中西医结合的办法。
老挝的深山老林里,中草药材非常丰富,小人参、金不换、马齿苋、金银花、鸡血藤、蛇床子、七叶一枝花等中草药都能见到。
采中草药的任务大多由女兵来完成。在那些日子里,女兵们由一名男干部带队,配上一名男兵持枪警卫。开始,在附近的林子里采,后来越采越远,竟跑到了五公里以外。
一天,天气晴朗,黎福珠、姚瑞梅、林珍、姚燕华、范小凌等五位女兵在所长林长青的带领下,另还配了男兵马立彬挎枪警卫,到距离驻地五公里外的深山中采药。
女兵们对照书本学习识别中草药
女兵们身背布袋进山后,便被林中各种中草药所吸引,她们对照标本图案,识别各种中草药,把所需的中草药一个劲的往袋中塞。
午后,正当女兵们采得来劲时,突然发现前方有动静,仔细一听,是有人说话的声音。这时大家都警觉起来,这里离敌占区不远,会不会是敌人?
声音越来越近,女兵们也越来越紧张,剧烈跳动的心提到了嗓子眼,马立彬的冲锋枪、林长青和黎福珠的54手枪都打开了保险,对准了来人方向……
说时迟,那时快。当三个穿军装的男人出现在面前时,林所长大喝一声:“不准动!举起手来!”但对方并未举手,而是一个劲地摆手,嘴里叽里咕噜,不知说些什么,更奇怪的是,他们身上都有枪却未举,继续一个劲地边说边比划。可说了半天,林所长还是不明白,倒是姚瑞梅在友谊亭学了一些寮语单词派上了用场,原来他们是指导老挝人民军的越南顾问,他们见我方人员穿的是老挝人民军的军装,故很友好地边比划边说些不大标准的老挝话,闹腾了半天,才消除误会。
虽说是虚惊一场,但对女兵们来说,犹如经受了一次生死考验,在开始误以为是“敌特”面前,她们虽然感到紧张,但方寸未乱,尤其是军医黎福珠,还沉着地拔枪子弹上膛,准备和男兵一起战斗。
采药继续,但上午那种欢快的场面没有了,有的女兵似乎有点惊魂未定的样子。这时的林长青,看看天色,为了安全,决定返回驻地。
可是,进山容易出山难。大家越走,越感到沿途陌生。茂密的亚热带原始森林,遮天蔽日,刚才还偶尔能见到一缕灰蒙蒙的光线,现在突然像一口大黑锅盖了下来,女兵们心里难免茫然和紧张。为了防止意外,林所长在前头带路,女兵们手拉着手缓步行进,马立彬跨抢断后。
走呀,走呀,也不知在漆黑的森林中走了多久,还是找不到出口。早上带的水和干粮早已吃光了,这时的女兵们感到饥饿、寒冷、口干舌燥,想休息也只能站着喘口气,谁也不敢坐下,一坐下,蚂蝗、蚂蚁就可能向你袭来,一旦叮咬上便让你苦不堪言。虽然前方不知能否走出口,虽然大家的腿肚如同灌了铅一样,但女兵们还是抱定信念坚持,坚持,再坚持。她们知道,这种时候叫苦叫累哭爹喊娘都毫无作用……
真是天无绝人之路。正当大家摸摸索索不知去向时,突然听到不远处传来隐约的汽车马达声。“有汽车的地方就有公路!”林所长立即下令:“大家紧跟循声前进。”这时的女兵们突然像注入了强心剂,看到了希望,大家咬紧牙关,拖着沉重的双腿继续艰难前行……
终于,好不容易摸下山,找到了公路,女兵们背着沉重的中草药,疲惫不堪的回到了驻地,这时夜已深了。
虽是夜深,但医院却不平静,家里的人都心急如焚,秦凤台科长更是坐立不安,他已把此事上报师部,司令部已命令特务连整装待发,准备进山搜救呢。
下河捞柴
中草药采集回来后,要根据药性特点,精心制作。有口服的、涂抹的、敷贴的,分门别类,装瓶灌袋,标明功效和使用方法后,才能分发到各连队。
制作中药的任务又是由女兵们来完成。
熬中药需要大量的容器。沈香莲、姚瑞梅、崔建英等女兵就到驻地周围捡来大量的罐头盒,洗净消毒后派上用场。
熬中药还需要大量的木柴,女兵们就到驻地附近的森林里去砍,把砍好的木柴用藤条捆绑好背下山来。每次上山砍柴,不是被荆棘刮伤,就是被蚂蝗叮咬,时间长了,她们都司空见惯不在乎了。
沈香莲在为连队战士熬中草药
有一天,天下暴雨,驻地不远的小河突然猛涨,大量的木柴从上游源源不断地漂流下来,女兵们发现后高兴极了,认为这是一件不费力就可捞到大量木柴的好事。于是,七八个女兵齐上阵,在河边用各种工具打捞木柴。那个崔建英更是人小胆大,干脆跳下河,蹚着齐腰的河水,麻利地把一根根木柴抛上岸。此情被秦凤台科长及时发现,喝令她立即上岸。崔建英上岸后,秦科长又劈头盖脸一顿猛剋:“你不要命了!”崔建英浑身湿淋淋地回到女兵宿舍,边换衣服边嘟囔:“挨剋就挨剋,反正捞了那么多柴火,值!”
女兵们付出的艰辛甚至是冒险的行动真的很值。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治病防病,部队指战员的皮肤病、疟疾病大为缓解,非战斗减员数量日益减少。
姐妹情深
女兵们在援寮抗美战场上的工作和生活是非常艰苦的,在艰苦的环境中,她们是如何相处的呢?
五十多年过去了,她们仍未忘记当年的姐妹情。说起当年在老挝战场上姐妹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情同手足的事,她们仍历历在目,念念不忘。
一次,沈香莲、姚瑞梅、崔建英、易春兰、江金华、林雪燕、林珍等七姐妹进山采药,午后突遭大雨,当时只带了一件雨衣,姐妹们传来推去,谁都不愿独享。她们说:在战场上就是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就叫同生死,共患难。”
还有一次,沈香莲患上疟疾,高烧不退,全身酸痛,严重贫血,被隔离治疗。这种病易传染,一旦传上就很麻烦。姐妹们看着小沈一个人躺在隔离病房高烧不退,实在放心不下,一个个都冒着被传染的危险,争着来照顾她。姚瑞梅就更胆大,竟把自己的被子也搬来和小沈同住一床。在姐妹们的精心护理下,沈香莲的病情很快好转。可是祸不单行,这时的她,突然接到妹妹从国内来信,说她们的外婆去世了,老人家临终前还断断续续地念叨着“香莲”二字。沈香莲是外婆把她从小含辛茹苦带大的,她对外婆的感情特别深。得到这噩耗后,她悲痛欲绝,看到沈香莲这么伤心,姐妹们也很难过。但大家想到,这时候的沈香莲大病未愈,不能伤心过度。于是,姐妹们想尽一切办法,使尽一切招数,安慰她,劝说她:要她化悲痛为力量,早日恢复健康,和姐妹们重新投入战斗,待到凯旋回国后,再去为外婆扫墓。在姐妹们的安慰劝说下,沈香莲打起了精神,很快恢复了健康,继续和大家并肩战斗。
沈香莲(左)与姚瑞梅(右)战友重逢
友谊天使
老挝是一个佛教国家,长期被美、英、法统治,战乱不断,满目疮痍,民不聊生。医院驻地周围的村寨,贫穷落后,缺医少药,村民有病得不到医疗,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为了搞好中老友谊,全师各单位都在驻地建起了中老友谊亭。我们的女兵们经常在友谊亭轮流值班,接待当地有求助的村民。对一些轻微患者,就在友谊亭里医治,对一些行动不便或重症的病人,她们就背起药箱,爬高山,穿树林,蹚溪流,走村串寨,送医送药上门。时间长了,当地的村民就称她们为“漂亮的友谊天使”。据不完全统计,我师医院在寮期间共巡诊和接诊病人人次,抢救危重病人15人次。
左起:范小凌、黎福珠、姚燕华、林珍、宋广云在战地中老友谊亭前留影
吴美娇、薄兰英送医送药到老挝村寨百姓家中
女兵姚瑞梅(蹲者)与沈香莲(立者)到村寨送医送药后在吊脚楼前留影
开始为老挝群众治病时,还出现了很多波折。主要是当地民众因卫生习惯和传统观念,不大愿意接受我们的治疗方法。比如打针、输液,有很多人特别是小孩就不愿配合,我们的女兵就先在自己胳膊上做示范,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
一天深夜,突然来了两位群众求救,说他们中的一位妻子难产,危在旦夕。宋广云和黎福珠两位军医立即带上助手林珍护士连夜出发,跋山涉水,黎明时才赶到产妇家。三人不顾途中劳累,水都没喝一口,就来到产妇身边进行抢救。产妇是臀位难产,家人用当地的土办法“吊在树上”折腾了两天两夜,产妇已是精疲力尽,奄奄一息。妇产科专家宋广云军医当机立断,先把产妇抬进室内紧急输液,逐渐恢复产妇的体力,然后为产妇做了宫内倒转术,终于产下一名男婴,但婴儿已没了呼吸,宋军医又用嘴吸出了婴儿口中的羊水,拍了一下小屁股,终于听到了婴儿的啼哭声。
这哭声,给产妇全家带来了欢乐,带来了希望,一家大小双手合一,千恩万谢。为了铭记这份恩情,他们把婴儿取了个名字叫“抗美”。
前排右一是老挝产妇怀抱刚出生不久的儿子“抗美”与家人一起同救命恩人宋广云军医(后排中)合影留念
像这样动人的故事还有很多,吴美娇精心护理郎生的事迹也非常感人。
郎生是附近村寨的一位中年妇女,被家人送到我们医院时,已是面无血色,瘦骨嶙峋,腹部肿大,奄奄一息。她是因患疟疾未及时治疗,发展成巨脾症。
面对这样的病人,大家感到很棘手。但当看着郎生家人迫切的求助目光时,院领导还是决定收下,进行紧急抢救。
经过三天三夜的奋力抢救,郎生的病情终于有了好转,并逐渐稳定下来,但由于病人极度虚弱,需要长期治疗和专人护理。
派谁护理?领导把任务交给了吴美娇。
这是个艰巨的任务。病人长期卧床,浑身污秽,异味难闻。加上语言不通,交流困难。对吴美娇这个年轻的女兵来说,确是严峻的考验。但吴美娇想,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往小处讲,是在护理病人,往大处说,是在履行一项国际义务,传播友谊种子呀。吴美娇二话没说,欣然接受任务。
接受任务的第一天,她就在姐妹们的协助下,为郎生洗了个澡。
在老挝战区要洗个热水澡,对女兵们来说那是一种奢望,而现在就要设法为一个病妇来洗澡。
首先要搭建一个简易洗澡间,然后要烧一大锅开水冷却到适度(不能掺冷水,老挝的冷水寄生虫多,须防二次感染),由于病人体虚,需要一个人扶着,另一个人才能为她擦洗,一次澡洗下来,吴美娇累的上气不接下气,一身大汗淋漓。
接着是克服语言的交流难题。虽然吴美娇忙里偷闲抓紧学寮语,但交流起来还是困难重重,要比划多次才明白。比如服药,郎生总是拒绝,吴美娇多次交流,才明白要把药片弄碎溶入甜水中她才能服下。又比如,郎生不愿吃病号饭,每次喂饭总是眉头紧锁,吴美娇一筹莫展。经多次交流,医院的病号饭,要吃家中食物。吴美娇就照着她家中偶尔送来的食品样子,和炊事班的战友合计学着做当地食品,这才解决郎生的一日三餐。
夜晚睡觉也是一件麻烦事。病人一不舒服就翻滚,弄不好就会掉下床,吴美娇生怕自己睡沉难觉察,就在睡前用一条绳子拴住病人手腕,另一头拴在自己手上,稍有动静,她就起床查看。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件件小事,一百多个昼夜,一丝不苟的护理,终于使郎生的脸色由紫变白,由白泛红,鼓起的肚子瘪了下去,骨感的身子开始胖了起来。
是的,郎生胖了,而吴美娇却累瘦了。
郎生出院那天,紧紧拉住吴美娇的手不放,没有言语,只有眼泪。在即将要分别的那一刻,她突然发疯似的抱住了吴美娇,相拥而泣,难舍难分……
当年,吴美娇荣立了三等功。
吴美娇
笔者感言
中国女兵在援寮抗美战场上前后三年,她们的故事,是难以用文字叙述完的。在采写完这些女兵的故事后,笔者百感交集,思绪万分。如今和平年代的女青年真幸福啊!她们或花前月下,谈情说爱;或漫步街头,自由购物;或高等学府,求知深造;或进入白领,轻敲键盘;或为人妻母,亲亲蜜蜜。可我们的中国女兵,在那个特定的年代,特定的环境,克服了生理上、心理上的双重压力,在异国他乡的莽莽丛林里,不但要经受战火的考验,而且还要经受恶劣的自然环境、流行疾病和艰苦生活的考验。她们虽然没有在阵地上操枪弄炮,和敌人面对面的搏杀,但她们所做的一切,却为提高部队战斗力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她们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不辞劳苦传播着中老友谊的种子。如今,老挝人民解放了,中老高速、高铁都通车了,中老友谊之花盛开了。而她们却一个个都年已古稀,青春不再。但我认为,她们仍是最美的,最可爱的中国女兵!
黎福珠战友近照
姚瑞梅战友近照
崔建英战友近照
沈香莲战友近照
吴美娇战友近照
采访中,她们唯一表达的愿望是,盼在有生之年,有关部门能把当年参战女兵召集起来,乘中老高铁去老挝战地重游。看看抗美、郎生和驻地村寨的乡亲;看看在中老友谊亭结交的老挝朋友;看看在中国人民的援助下取得解放的老挝新面貌。她们还更想去老挝烈士陵园祭拜,因为那里有一批为修建中老公路、为痛打美帝飞贼而牺牲的烈士,他们把青春热血洒在了老挝的土地上,他们已在中老边境长眠了五十多年,他们是我们年轻时的战友啊!
是啊,她们想,我也想,每一个参加过援寮抗美的中国老兵都在想,这是一个共同的心愿啊!
年元月
吴玄生,江西婺源人。江西师大政教系毕业。年2月入伍,曾任炮兵第72师团指挥连战士、副班长、班长,师政治部宣传科新闻干事。年12月出国参加援老抗美作战,年2月赴广西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年10月转业,曾任江西上饶市森林公安局副局长,年6月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