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血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医学习中的五行逻辑 [复制链接]

1#
一、中医学习中的一些困境

学习中医很多人都认为是一个非常难的事情,很多人说是文言文,不同医家有不同的解读,有些理解起来非常艰涩。但实际上不仅仅如此,我归纳了一下,通常情况下学习中医者有三难:

①理解需要过关。不仅理解文字的意思,还要理解体系在这些文字中的表达。例如: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文字前后就没有讲是哪八风,哪五风?如果你没有基础的背景知识如何理解;这个可以未来专项讲解。

②记忆要过关。中医中有大量的需要记忆的内容,例如:穴位,十二经脉+任脉+督脉+经外奇穴等等多个穴位,究竟如何记忆?方剂浩如烟海,药品性味归经复杂难记,这些知识如何进行记忆,都成为学习的障碍。

③逻辑要过关。中医是讲究逻辑的,而且涉及的逻辑层面很多,我们看到了大量的中医表达都是表象层面的说明,实际古人也是在说明他的逻辑,只是我国自古以来逻辑学一直比较匮乏,加上现在我们的逻辑教育也是缺失,这是比较令人遗憾的事情。

因为逻辑规范或者说共识性的表达缺失,直接或间接的导致了我们传承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尤其是在理解方面出了很多问题。

例如,我们经常听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类的话语,似乎变成了骗子的代名词,但事实上,逻辑类的内容如果缺乏了共识性表达,那么就只能意会了。

二、几个相关逻辑观念

今天主要需要阐述的就是中医学习中的逻辑学内容,限于篇幅可能写不充分,将来再进行补充。

我们通常说,中国没有逻辑学,但是有很多人提出了公孙龙,大约生活在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是战国末期的赵国人。他的典型论断就是“白马非马”说,他说“白”是颜色,“马”是形状(或者说动物),因此“白马”包括了两个不同属性的概念,因此既“非马”又“非白”。这是一种哲学思想的启蒙,后续就很少有延续了。而很多人将他的学说,比如说《公孙龙子》称为诡辩论。但是这也是逻辑的一种表述。

那么很多人问,中医中有逻辑吗?不仅中医,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有逻辑,甚至明显的“精神病思维”也有逻辑,只是逻辑有问题罢了。在了解中医的早期,我认为应当先学会基本的逻辑,再进入学习才可以事半功倍。

首先,科普一下,逻辑学有很多分类,不建议大家去太深入学习逻辑学,就像当初我去买了一本黑格尔的《逻辑学》回来读,结果啃了一个月,发现太晦涩了,这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们是要用逻辑学的概念去理解中医,要明白,中医背后有她独特的逻辑内涵即可。

我们先暂时用五类逻辑来表达:朴素逻辑、称名逻辑、形式逻辑、表象逻辑和辩证逻辑。其中,称名逻辑、形式逻辑、表象逻辑又被归为工具逻辑中。

那么朴素逻辑是什么呢?就拿浸染来看,其中一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还有就是社会上普遍认为的:学习好者优等观点。通常没有什么逻辑可言,更多的是直觉。

称名逻辑比较有意思,我们现在做的标准化主要是关于称名逻辑的。但是我们国家在称名逻辑方面一直没有深入进行追求,而现代社会标准化是规模化的前置条件之一。(杯子与盆)

形式逻辑,主要包括归纳逻辑和演绎逻辑两部分。是奠定我们现代科学世界的一个逻辑基础。(统计学例子),演绎三段论:

大前提:所有人都需要吃饭

小前提:我是人

结论:我要吃饭

这种情况下,大前提必须是正确的,否则后续所有的内容都会出现错误。(这个三段论的问题在大前提)而正是这种演绎逻辑的滥用,使得中医发展处处受到制约。

①中医对于重症来说很慢;②这个是重症;③所以中医对这个重症很慢(也就是不选择)。(这种例子比比皆是)

如果了解医学三段论,深入了解,推荐《医学逻辑思维》·刘虹老师著。

需要说明一件事:形式逻辑中使用的归纳法中会涉及到“偏态”问题(Skewness),有机会探讨,建议读塔勒布先生的《随机漫步的傻瓜》一书以了解。

表象逻辑很多人成为表象思维,也会被称为“象思维”,当然这几个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暂时我们归为逻辑一类是没有太大问题的。以“象思维”为例,中医中有很多“象思维”的例子。也有很多“象思维”的名词,比如说如象思维、意象思维、取象思维等等。“象思维”与理解中医、理解中国诸多传统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会儿我们详细讲。

最后一个是辩证逻辑,现代的辩证逻辑主要来自于黑格尔的辩证唯物主义和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中医中也讲究“辨证施治”这里的辩证与逻辑辩证有区别,但是背后的推演过程中有辩证逻辑的影子。

三、中医中的逻辑

朴素逻辑,我们就不深聊了。称名逻辑一直使我们的痛点,但一个事物是有两面性的,它同时成就我们中国文化中品类繁多的璀璨一面。例如:酒器就有:觥、爵、角、觚(gū)、觯(zhì)、斝(jiǎ)、尊、壶、卣(yǒu)、方彝、枓、勺、禁等等。很多的字都不认识,更别说学习了。

很多人质疑,说中国自古以来没有形式逻辑,缺乏形式逻辑指导下的实践,这点是不准确的。我们都知道“神农尝百草”,大家都以为神农是一个人,实际上“神农氏”这个名字已经告诉大家了,这是一个母系氏族,只是后人理解错了。

只是我们古人记录的方法并没有依据统计学的方法来,一种植物给多少人吃,吃死了多少人,吃好了多少人,如实记录下来,这在当时是不现实的,因此,古人记录的更加抽象、实用且更加注重结果。就出现了性味归经、功能与主治等内容。例如《神农本草经》中列的上品药,称“久服轻身”,如果没有一个甚至很多人服用这种药,这种结论从哪里来呢?

另外,演绎法在中医中应用的非常多,但是没有通过逻辑的方法给出,而是直接应用的演绎方法,隐含了三段论的方式,只是中医中的前提太多,因此得出演绎结论的方式出现很多的补充叙述,例如《伤寒论》中“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矢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矢气,勿更与之。”这种情况,演绎是困难的,是个性化的。我们是最早的个性化医疗。

中医中广泛使用的逻辑包括很多种,包括二值逻辑(实际应当称为“二元逻辑”,较简单但非常实用的阴阳法则)及拓展、五行逻辑、辩证逻辑以及“象思维”和表象逻辑。

本文中,我主要说一下五行逻辑。五行逻辑实际也是一种象思维。

研究中医的人群通常会涉及到五行的概念,木火土金水——肝心脾肺肾,大家将五行作为了重点研究的对象。研究者往往会陷入一类困惑——为什么肺属金,肺为娇脏,却属金,却克木,却生水。于是就有人说:金属熔化了就变成水了,所以生水,克木不用说,斧子可以砍树啊。还有另一类迷惑——五行对应五脏为什么,为什么心不是水?为什么肝是木?等等。

为了便于说明这个问题,我先举一个小例子:

小学老师在讲解1+1=2的时候,通常都对小朋友讲:“1个苹果+1个苹果=2个苹果”或者“1个梨+1个梨=2个梨”,而绝对不讲:“1的数量表达与另一个1的数量表达通过逻辑加和关系的作用获得2的数量表达”,为什么?这是老师为了使小朋友理解1+1=2的逻辑关系而找到的具象的说明,帮助理解。

那么我们也不难理解五行的产生。智慧的古人为了表示出人的五脏之间的作用(关联)关系,而发明了五行系统表示方法,用以让后人了解背后逻辑关系(作用关系更准确),当然,这肯定不够精确,因此出现了“相乘”、“相侮”等概念。

如果我们纠缠在五行之中,那么就像纠结于“1个苹果+1个梨=几个苹果”一样可笑,我们应该理解其后面的逻辑和这种象思维的模式。

那么这种“象思维”是否有合理性呢?有人说“这不科学”,这里插一句,人类认知世界有多种方式,科学是、猜想也是、冥思也是、取象比类也是。科学不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唯一方式。另外,科学一定避免陷入科学主义,将“不科学”作为贬义词汇使用,这本来也偏离了科学的价值本源。

在后续的《中医与物理学》中很多内容,我将会谈及,古时候的取象比类是有物理学、化学基础的,只是古人意识到了,但没有用现代化的方式表达出来而已。举个例子:以黄芪为例,黄芪归经很多,归肺、脾经(对心、肝、肾),黄色的,古人对药理说,如果一味药物是黄色,通常像土的颜色,通常归经在脾。那么脾主什么呢?脾主运化,现代分析发现,黄芪多糖可以促进RNA和蛋白质合成等作用,与运化功能相符合。如果说这个例子有点牵强的话,另外一个例子是:中医认为,凡是带“藤”的植物都有通的作用,比如说鸡血藤、大血藤、钩藤等等,因此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经常用这些药物,原因是他们看到这些藤延伸和通的能力非常强,因此认为这些药物有这些作用,但是近些年的研究发现:这些药物的煎液能有非常有效的抑制血栓的形成。是偶然还是有他的科学性?

五行逻辑的内涵实际就是用五种相互关联、制约、相生的表象属性来表达对自然界、人体乃至宇宙运行规律的认知。这不是偶然的,我会将来探讨到为什么是五行,而不是六行、七行的问题。

总体来说,五行表达的背后的认知和逻辑,我们多数人不用过度追究五行自己是否对,就行纠缠在表象中永远没有答案一样。例子:一个人性格暴躁是本性,打人就是表象,也许明天不打人而是骂人,分析表象没有用,只有分析实质才是重要的,但是性格是理性分析的,不是呈现的。就行五脏之间的关联一样。

一不小心写多了。

费璟昊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