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诚信为民 http://m.39.net/pf/a_5837448.html第四章清热药
一、清热药的含义、性能功效、适用范围、分类以及使用注意
1.含义:凡以清解里热、治疗里热证为主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2.性能功效
此类药的药性寒凉、沉降,具有清热泻火、燥湿、凉血、解毒及清虚热等功效。
3.适用范围
清热药主要用治温热病高热烦渴、湿热泻痢、温毒发斑、痈肿疮毒及阴虚发热等里热证。
4.分类
(1)清热泻火药:功能清气分热,主治气分实热证。
(2)清热燥湿药:性偏苦燥清泄,功能清热燥湿,主治湿热泻痢、黄疸等证。
(3)清热凉血药:主入血分,功能清血分热,主治血分实热证。
(4)清热解毒药:功能清热解毒,主治热毒炽盛之痈肿疮疡等证。
(5)清虚热药:功能清虚热、退骨蒸,主治热邪伤阴、阴虚发热。
5.使用注意
(1)本类药物性多寒凉,易伤脾胃,故脾胃气虚,食少便溏者慎用。
(2)苦寒药物易化燥伤阴,热证伤阴或阴虚患者慎用。
(3)清热药禁用于阴盛格阳或真寒假热之证。
6.清热药
A类药物:石膏、知母、栀子、天花粉、芦根、夏枯草、决明子,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苦参、白鲜皮,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鱼腥草、射干、山豆根、白头翁、大青叶、板蓝根、青黛、贯众、重楼、土茯苓、熊胆粉,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水牛角,青蒿、地骨皮、白薇的药性、功效、主治病证、常用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功用鉴别要点。
B类药物:淡竹叶、密蒙花,秦皮,穿心莲、野菊花、白花蛇舌草、败酱草、大血藤、马勃、马齿苋、鸦胆子、漏芦、山慈姑、半边莲、紫草,银柴胡、胡黄连的药性、功效、主治病证、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功用鉴别要点。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
一、石膏
1.药用来源: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主含含水硫酸钙。
2.性味归经:甘、辛,大寒。归肺、胃经。
3.功效: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4.主治病证:温热病气分实热证(常配伍知母),为清泻肺胃气分实热之要药;祛暑(常配伍麦冬);肺热喘咳证(常配伍杏仁);胃火牙痛、头痛,实热消渴(常配伍黄连);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常配伍黄柏)。
5.用法用量:生石膏煎服,15-60g,宜先煎。煅石膏适量外用,研末撒敷患处。
6.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阴虚内热者忌服。
二、知母
1.药用来源:百合科植物知母的干燥根茎。
2.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肺、胃、肾经。
3.功效: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4.主治病证:热病烦渴(常配伍石膏);肺热燥咳(常配伍贝母);骨蒸潮热(常配伍黄柏);内热消渴(常配伍天花粉);肠燥便秘(常配伍生地黄)。
5.用法用量:煎服,6-12g。清热泻火宜生用,滋阴降火宜盐水炙用。
6.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质润,有滑肠作用,故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三、栀子
1.药用来源:茜草科植物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
2.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肺、三焦经。
3.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4.主治病证:热病心烦(常配伍淡豆豉),为治热病心烦、躁扰不宁之要药;湿热黄疸(常配伍茵陈);血淋涩痛(常配伍木通);血热吐衄(常配伍白茅根);目赤肿痛(常配伍大黄);火毒疮疡(常配伍金银花)。
5.用法用量:煎服,5-10g。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生栀子走气分而清热泻火,焦栀子及栀子炭入血分而凉血止血。
6.使用注意:本品苦寒伤胃,脾胃便溏者不宜用。
四、天花粉
1.药用来源:葫芦科植物栝楼或双边栝楼的干燥根。
2.性味归经: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
3.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4.主治病证:热病烦渴(常配伍芦根);肺热燥咳(常配伍天门冬);内热消渴(常配伍麦门冬);疮疡肿毒(常配伍金银花)。
5.用法用量:煎服,10-15g。
6.使用注意: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孕妇慎用。
五、芦根
1.药用来源:禾本科植物芦苇的新鲜或干燥根茎。
2.性味归经:甘,寒。归肺、胃经。
3.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4.主治病证:热病烦渴(常配伍麦门冬);胃热呕哕(常配伍生姜);肺热咳嗽,肺痈吐脓(常配伍桑叶);热淋涩痛(常配伍白茅根)。
5.用法用量:煎服,干品15-30g;鲜品加倍,或捣汁用。
6.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服。
六、夏枯草
1.药用来源: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干燥果穗。
2.性味归经:辛、苦,寒。归肝、胆经。
3.功效: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4.主治病证: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目珠夜痛(常配伍桑叶);瘰疬,瘿瘤(常配伍贝母);乳痈肿痛(常配伍金银花)。
5.用法用量:煎服,9-15g。或熬膏服。
6.使用注意:脾胃虚弱者慎用。
七、决明子
1.药用来源:豆科植物决明或小决明的干燥成熟种子。
2.性味归经:甘、苦、咸,微寒。归肝、大肠经。
3.功效:清热明目,润肠通便。降压。
4.主治病证: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目暗不明(常配伍黄芩);头痛,眩晕(常配伍菊花);肠燥便秘(常配伍火麻仁)。
5.用法用量:煎服,10-15g;用于润肠通便,不宜久煎。
6.使用注意:气虚便溏者不宜用。
八、淡竹叶
1.性味归经: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
2.功效:清热泻火,除烦,利尿。止渴,通淋。
3.主治病证:热病烦渴;口疮尿赤、热淋涩痛。
4.用法用量:煎服,6-9g。
5.使用注意:阴虚火旺、骨蒸潮热不宜使用。
九、密蒙花
1.性味归经:甘,微寒。归肝、胆经。
2.功效:清热泻火,养肝明目,退翳。
3.主治病证: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眼生翳膜;肝虚目暗、视物昏花。
4.用法用量:煎服,9-15g。
5.使用注意:无。
第二节清热燥湿药
一、黄芩
1.药用来源: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
2.性味归经:苦,寒。归肺、胆、脾、胃、大肠、小肠经。
3.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4.主治病证: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黄疸泻痢(常配伍滑石),长于清中上焦湿热;肺热咳嗽,高热烦渴(常配伍苦杏仁);血热吐衄(常配伍大黄);痈肿疮毒(常配伍黄连);胎动不安(常配伍生地黄)。
5.用法用量:煎服,3-10g。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热可酒炙用,止血可炒炭用。
6.使用注意:本品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
二、黄连
1.药用来源: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
2.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脾、胃、胆、大肠经。
3.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4.主治病证:湿热痞满,呕吐吞酸(常配伍苏叶),长于清中焦湿热;湿热泻痢(常配伍木香),治痢要药;高热神昏,心烦不寐,血热吐衄(常配伍黄芩);痈肿疖疮,目赤牙痛(常配伍黄芩);消渴(常配伍黄柏);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5.用法用量:煎服,2-5g。外用适量。
6.使用注意:本品大苦大寒,过服久服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忌用;苦燥易伤阴津,阴虚津伤者慎用。
三、黄柏
1.药用来源:芸香科植物黄皮树或黄檗的干燥树皮。
2.性味归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
3.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除骨蒸。疗疮。
4.主治病证:湿热带下,热淋涩痛(常配伍山药),长于清泻下焦湿热;湿热泻痢,黄疸(常配伍白头翁);湿热脚气,痿证(常配伍苍术);骨蒸劳热,盗汗,遗精(常配伍知母);疮疡肿毒,湿疹瘙痒(常配伍黄芩)。
5.用法用量:煎服,3-12g。外用适量。
6.使用注意:本品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
四、龙胆草
1.药用来源:龙胆科植物条叶龙胆、龙胆、三花龙胆或坚龙胆的干燥根及根茎。
2.性味归经:苦,寒。归肝、胆经。
3.功效: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4.主治病证:湿热黄疸,阴肿阴痒,带下,湿疹瘙痒(常配伍栀子);肝火头痛,目赤耳聋,胁痛口苦(常配伍柴胡);惊风抽搐(常配伍牛黄)。
5.用法用量:煎服,3-6g。
6.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不宜用,阴虚津伤者慎用。
五、苦参
1.药用来源:豆科植物苦参的干燥根。
2.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
3.功效:清热燥湿,杀虫,祛风止痒,利尿。
4.主治病证:湿热泻痢,便血,黄疸(常配伍木香);湿热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常配伍蛇床子);湿热小便不利(常配伍石韦)。
5.用法用量:煎服,5-10g。外用适量。
6.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用,阴虚津伤者忌用或慎用,反藜芦。
六、白鲜皮
1.药用来源:芸香科植物白鲜的干燥根皮。
2.性味归经:苦,寒。归脾、胃、膀胱经。
3.功效:清热燥湿,祛风止痒,泻火解毒,祛风通痹。
4.主治病证:湿热疮毒,湿疹,疥癣(常配伍苍术);湿热黄疸,风湿热痹(常配伍茵陈)。
5.用法用量:煎服,5-10g。外用适量,煎汤洗或研粉敷。
6.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慎用。
七、秦皮
1.性味归经:苦、涩,寒。归肝、胆、大肠经。
2.功效: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明目。
3.主治病证:湿热泻痢,带下阴痒;肝热目赤肿痛,目生翳膜。
4.用法用量:煎服,6-12g。外用适量,煎洗患处。
5.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用。
第三节清热解毒药
一、金银花
1.药用来源:忍冬科植物忍冬、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
2.性味归经:甘,寒。归肺、心、胃经。
3.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凉血止痢。
4.主治病证:痈肿疔疮(常配伍白芷),为治一切内痈外痈的要药;外感风热,温病初起(常配伍连翘);热毒血痢(常配伍黄芩);咽喉肿痛、小儿热疮及痱子。
5.用法用量:煎服,6-15g。疏散风热、清泄里热以生品为佳;炒炭宜用于热毒血痢;露剂多用于暑热烦渴。
6.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气虚疮疡脓清者忌用。
二、连翘
1.药用来源:木樨科植物连翘的干燥果实。
2.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肺、心、小肠经。
3.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清心利尿。
4.主治病证:痈肿疮毒,瘰疬痰核(常配伍金银花),“疮家圣药”;风热外感,温病初起(常配伍金银花);热淋涩痛(常配伍车前子)。
5.用法用量:煎服,6-15g。
6.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气虚脓清者不宜用。
三、蒲公英
1.药用来源:菊科植物蒲公英、碱地蒲公英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全草。
2.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肝、胃经。
3.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清肝明目。
4.主治病证:痈肿疔毒,乳痈内痈(常配伍金银花),为治疗乳痈的要药;热淋涩痛,湿热黄疸(常配伍白茅根);目赤肿痛(常配伍菊花)。
5.用法用量:煎服,9-15g。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
6.使用注意:用量过大可致缓泻。
四、紫花地丁
1.药用来源:堇菜科植物紫花地丁的干燥全草。
2.性味归经:苦、辛,寒。归心、肝经。
3.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4.主治病证:疔疮肿毒,乳痈肠痈(常配伍金银花);毒蛇咬伤(常配伍雄黄);目赤肿痛,外感热病。
5.用法用量:煎服,15-30g。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
6.使用注意:体质虚寒者忌服。
五、鱼腥草
1.药用来源: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新鲜全草或干燥地上部分。
2.性味归经:辛,微寒。归肺经。
3.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清热止痢。
4.主治病证:肺痈吐脓,肺热咳嗽(常配伍桔梗),为治肺痈的要药;热毒疮痈(常配伍野菊花);湿热淋证(常配伍车前草);湿热泻痢。
5.用法用量:煎服,15-25g。鲜品用量加倍,水煎或捣汁服。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
6.使用注意:本品含挥发油,不宜久煎。虚寒证及阴证疮疡忌服。
六、射干
1.药用来源:鸢尾科植物射干的干燥根茎。
2.性味归经:苦,寒。归肺经。
3.功效:清热解毒,消痰,利咽。
4.主治病证:咽喉肿痛(常配伍荆芥);痰盛咳喘(常配伍桑白皮)。
5.用法用量:煎服,3-9g。
6.使用注意:本品苦寒,脾虚便溏者不宜使用。孕妇慎用。
七、山豆根
1.药用来源:豆科植物越南槐的干燥根及根茎。
2.性味归经:苦,寒;有毒。归肺、胃经。
3.功效: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4.主治病证:咽喉肿痛(常配伍桔梗),为治疗咽喉肿痛的要药;牙龈肿痛(常配伍石膏)。
5.用法用量:煎服,3-6g。外用适量。
6.使用注意:本品有毒,过量服用易引起呕吐、腹泻、胸闷、心悸等,故用量不宜过大。脾胃虚寒者慎用。
八、白头翁
1.药用来源:茛科植物白头翁的干燥根。
2.性味归经:苦,寒。归胃、大肠经。
3.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4.主治病证:热毒血痢(常配伍黄连),治热毒血痢的良药;疮痈肿毒(常配伍蒲公英);阴痒带下(常配伍秦皮);血热出血,温疟发热烦躁。
5.用法用量:煎服,9-15g,鲜品15-30g。外用适量。
6.使用注意:虚寒泻痢忌服。
九、大青叶
1.药用来源: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干燥叶片。
2.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胃经。
3.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4.主治病证: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常配伍水牛角);喉痹口疮,痄腮丹毒(常配伍生地)。
5.用法用量:煎服,9-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
6.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用。
十、板蓝根
1.药用来源:十字花科植物菘蓝干燥根。
2.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胃经。
3.功效: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4.主治病证:外感发热,温病初起,咽喉肿痛(常配伍金银花);温毒发斑,痄腮,丹毒,痈肿疮毒(常配伍生地)。
5.用法用量:煎服,9-15g。
6.使用注意:体虚而无实火热毒者忌服,脾胃虚寒者慎用。
十一、青黛
1.药用来源:爵床科植物马蓝、蓼科植物寥蓝或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叶或茎叶经加工制得的干燥粉末、团块或颗粒。
2.性味归经:咸,寒。归肝、肺经。
3.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定惊。
4.主治病证:温毒发斑,血热吐衄(常配伍生地);咽痛口疮,火毒疮疡(常配伍板蓝根);咳嗽胸痛,痰中带血(常配伍海蛤粉);暑热惊痫,惊风抽搐(常配伍滑石)。
5.用法用量:内服1.5-3g。本品难溶于水,一般作散剂冲服,或入丸剂服用。外用适量。
6.使用注意:胃寒者慎用。
十二、贯众
1.药用来源:鳞毛蕨科植物粗茎鳞毛蕨的带叶柄基部的干燥根茎。
2.性味归经:苦,微寒。有小毒。归肝、胃经。
3.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
4.主治病证:风热感冒,温毒发斑(常配伍黄连);血热出血(常配伍黄连);虫疾(常配伍驱虫药);烧烫伤,妇人带下。
5.用法用量:煎服,4.5-9g。杀虫及清热解毒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用。外用适量。
6.使用注意:本品有小毒,用量不宜过大。服用本品时忌油腻。脾胃虚寒者及孕妇慎用。
十三、重楼(蚤休)
1.药用来源:百合科植物云南重楼或七叶一枝花的干燥根茎。
2.性味归经:苦,微寒。有小毒。归肝经。
3.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化瘀止血。
4.主治病证:痈肿疔疮,咽喉肿痛,毒蛇咬伤(常配伍黄连);惊风抽搐(常配伍钩藤);跌打损伤(常配伍三七)。
5.用法用量:煎服,3-9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涂患处。
6.使用注意:体虚、无实火热毒者、孕妇及患阴证疮疡者均忌服。
十四、土茯苓
1.药用来源: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块茎。
2.性味归经:甘、淡,平。归肝、胃经。
3.功效: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4.主治病证:杨梅毒疮,肢体拘挛(常配伍金银花),治梅毒的要药;淋浊带下,湿疹瘙痒(常配伍木通);痈肿疮毒(常配伍苍术)。
5.用法用量:煎服,15-60g。外用适量。
6.使用注意:肝肾阴虚者慎服。服药时忌茶。
十五、熊胆粉(熊胆)
1.药用来源:脊椎动物熊科棕熊、黑熊的干燥胆汁。
2.性味归经:苦,寒。归肝、胆、心经。
3.功效:清热解毒,息风止痉,清肝明目。
4.主治病证:热极生风,惊痫抽搐(常单品应用);热毒疮痈(常配伍冰片);目赤翳障(常配伍冰片);黄疸,小儿疳积,风虫牙痛。
5.用法用量:内服,0.25-0.5g,入丸、散。由于本品有腥苦味,口服易引起呕吐,故宜用胶囊剂。外用适量,调涂患处。
6.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服。虚寒证当禁用。
十六、穿心莲
1.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肺、大肠、膀胱经。
2.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燥湿。
3.主治病证:外感风热,温病初起;肺热咳喘,肺痈吐脓,咽喉肿痛;湿热泻痢,热淋涩痛,湿疹瘙痒;痈肿疮毒,蛇虫咬伤。
4.用法用量:煎服,6-9g。煎剂易致呕吐,故多作丸、散、片剂。外用适量。
5.使用注意:不宜多服久服;脾胃虚寒者不宜用。
十七、野菊花
1.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肝、心经。
2.功效:清热解毒,泻火平肝。
3.主治病证:痈疽疔疖,咽喉肿痛;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煎汤外洗治湿疹、湿疮、风疹痒痛等。
4.用法用量:煎服,10-15g。外用适量。
5.使用注意:无。
十八、白花蛇舌草
1.性味归经:微苦、甘,寒。归胃、大肠、小肠经。
2.功效:清热解毒,利湿通淋。
3.主治病证:痈肿疮毒,咽喉肿痛,毒蛇咬伤;热淋涩痛;湿热黄疸。
4.用法用量:煎服,15-60g。外用适量。
5.使用注意:阴疽及脾胃虚寒者忌用。
十九、败酱草
1.性味归经:辛、苦,微寒。归胃、大肠、肝经。
2.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
3.主治病证:肠痈肺痈,痈肿疮毒,治肠痈腹痛的首选药物;产后瘀阻腹痛;肝热目赤肿痛及赤白痢疾。
4.用法用量:煎服,6-15g。外用适量。
6.使用注意:脾胃虚弱,食少泄泻者忌服。
二十、大血藤(红藤)
1.性味归经:苦,平。归大肠、肝经。
2.功效:清热解毒,活血,祛风,止痛。
3.主治病证:肠痈腹痛,热毒疮疡,治肠痈的要药;跌打损伤,经闭痛经;风湿痹痛。
4.用法用量:煎服,9-15g。外用适量。
5.使用注意:孕妇慎服。
二十一、马勃
1.性味归经:辛,平。归肺经。
2.功效:清热解毒,清肺利咽,止血。
3.主治病证:咽喉肿痛,咳嗽失音;吐血衄血,外伤出血。
4.用法用量:煎服,1.5-6g,布包煎;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患处,或作吹药。
5.使用注意:风寒伏肺咳嗽失音者禁服。
二十二、马齿苋
1.性味归经:酸,寒。归肝、大肠经。
2.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痢。
3.主治病证:热毒血痢;热毒疮疡;崩漏,便血;湿热淋证、带下等。
4.用法用量:煎服,9-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捣敷患处。
5.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肠滑作泄者忌服。
二十三、鸦胆子
1.性味归经:苦,寒。有小毒。归大肠、肝经。
2.功效:清热解毒,止痢,截疟,外用腐蚀赘疣。
3.主治病证:热毒血痢,冷积久痢;各型疟疾;急眼赘疣。
4.用法用量:内服,0.5-2g,以干龙眼肉包裹或装入胶囊包裹吞服,亦可压去油制成丸剂、片剂服,不宜入煎剂。外用适量。
5.使用注意:本品有毒,对胃肠道及肝肾均有损害,内服需严格控制剂量,不宜多用、久服。外用注意用胶布保护好周围正常皮肤,以防止对正常皮肤的刺激。孕妇及小儿慎用。胃肠出血及肝肾病患者,应忌用或慎用。
二十四、漏芦
1.性味归经:苦,寒。归胃经。
2.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散结,通经下乳,舒筋通脉。
3.主治病证:乳痈肿痛,瘰疬疮毒;乳汁不下;湿痹拘挛。
4.用法用量:煎服,5-9g。外用,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5.使用注意:气虚、疮疡平塌者及孕妇慎用。
二十五、山慈姑
1.性味归经:甘、微辛,凉。归肝、脾经。
2.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化痰。
3.主治病证:痈疽疔毒,瘰疬痰核;癥瘕痞块;风痰癫痫。
4.用法用量:煎服,3-9g。外用适量。
5.使用注意:正虚体弱者慎用。
二十六、半边莲
1.性味归经:辛,平。归心、小肠、肺经。
2.功效: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3.主治病证:疮痈肿毒,蛇虫咬伤;腹胀水肿;湿疮湿疹。
4.用法用量:煎服,干品10-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
5.使用注意:虚证水肿忌用。
第四节清热凉血药
一、生地黄(干地黄)
1.药用来源: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根。
2.性味归经:甘,寒。归心、肝、肾经。
3.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4.主治病证:热入营血,舌绛烦渴,斑疹吐衄(常配伍玄参),为清热,凉血,止血的要药;阴虚内热,骨蒸劳热(常配伍知母);津伤口渴,内热消渴,肠燥便秘(常配伍麦冬)。
5.用法用量:煎服,10-15g。鲜品用量加倍,或以鲜品捣汁入药。
6.使用注意: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不宜使用。
二、玄参
1.药用来源:玄参科植物玄参的干燥根。
2.性味归经:甘、苦、咸,微寒。归肺、胃、肾经。
3.功效:清热凉血,解毒散结,滋阴生津。
4.主治病证:温邪入营,内陷心包,温毒发斑(常配伍生地黄);热病伤阴,津伤便秘,骨蒸劳嗽(常配伍生地黄);目赤咽痛,瘰疬,白喉,痈肿疮毒(常配伍栀子)。
5.用法用量:煎服,10-15g。
6.使用注意: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不宜服用。反藜芦。
三、牡丹皮
1.药用来源:毛茛科植物牡丹的干燥根皮。
2.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
3.功效:清热凉血,活血祛瘀。
4.主治病证:温毒发斑,血热吐衄(常配伍栀子);温病伤阴,阴虚发热,夜热早凉,无汗骨蒸(常配伍鳖甲),治无汗骨蒸的要药;血滞经闭、痛经,跌打伤痛(常配伍桃仁);痈肿疮毒(常配伍大黄)。
5.用法用量:煎服,6-12g。清热凉血宜生用,活血祛瘀宜酒炙用,止血宜炒炭用。
6.使用注意:血虚有寒、月经过多及孕妇慎用。
四、赤芍
1.药用来源:毛茛科植物赤芍或川赤芍的干燥根。
2.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肝经。
3.功效:清热凉血,清肝泻火,散瘀止痛。
4.主治病证:温毒发斑,血热吐衄(常配伍水牛角);目赤肿痛,痈肿疮疡(常配伍荆芥);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癥瘕腹痛,跌打损伤(常配伍牡丹皮)。
5.用法用量:煎服,6-12g。
6.使用注意:血寒经闭不宜用,孕妇慎用。反藜芦。
五、水牛角
1.药用来源:牛科动物水牛的角。
2.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肝经。
3.功效:清热凉血,解毒,定惊。
4.主治病证:温病高热,神昏谵语,惊风,癫狂(常配伍石膏);血热妄行斑疹、吐衄(常配伍生地黄);痈肿疮疡,咽喉肿痛(常配伍黄连)。
5.用法用量:镑片或粗粉煎服,15-30g,宜先煎3小时以上。水牛角浓缩粉冲服,没次1.5-3g,每日2次。
6.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用。
六、紫草
1.性味归经:甘、咸,寒。归心、肝经。
2.功效: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透疹。消斑。
3.主治病证:温病血热毒盛,斑疹紫黑,麻疹不透;疮疡,湿疹,水火烫伤。
4.用法用量:煎服,5-10g。外用适量,熬膏或用植物油浸泡涂搽。
5.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而滑利,脾虚便溏者忌服。
第五节清虚热药
一、青蒿
1.药物来源: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干燥地上部分。
2.性味归经:苦、辛,寒。归肝、胆经。
3.功效:清透虚热,凉血除蒸,解暑,截疟。退黄。
4.主治病证:温邪伤阴,夜热早凉(常配伍鳖甲);阴虚发热,劳热骨蒸(常配伍银柴胡);暑热外感,发热口渴(常配伍滑石);疟疾寒热(常配伍黄芩),为治疗疟疾的良药;湿热黄疸。
5.用法用量:煎服,6-12g,不宜久煎;或鲜用绞汁服。
6.使用注意:脾胃虚弱,肠滑泄泻者忌服。
二、地骨皮
1.药用来源:茄科植物枸杞或宁夏枸杞的干燥根皮。
2.性味归经:甘,寒。归肺、肝、肾经。
3.功效:凉血除蒸,清肺降火。生津止渴。
4.主治病证:阴虚发热,盗汗骨蒸(常配伍知母),除有汗骨蒸;肺热咳嗽(常配伍桑白皮);血热出血证(常配伍白茅根);内热消渴(常配伍生地黄)。
5.用法用量:煎服,9-15g。
6.使用注意:外感风寒发热及脾虚便溏主不宜用。
三、白薇
1.药用来源:萝摩科植物白薇或蔓生白薇的干燥根及根茎。
2.性味归经:苦、咸,寒。归胃、肝、肾经。
3.功效: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
4.主治病证:阴虚发热,产后虚热(常配伍地骨皮);热淋,血淋(常配伍木通);疮痈肿毒,毒蛇咬伤,咽喉肿痛(常配伍天花粉);阴虚外感(常配伍玉竹)。
5.用法用量:煎服,4.5-9g。外用适量。
6.使用注意: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不宜服用。
四、银柴胡
1.性味归经:甘,微寒。归肝、胃经。
2.功效:清虚热,除疳热。
3.主治病证:阴虚发热;疳积发热。
4.用法用量:煎服,3-9g。
5.使用注意:外感风寒,血虚无热者忌用。
五、胡黄连
1.性味归经:苦,寒。归肝、胃、大肠经。
2.功效: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
3.主治病证:骨蒸潮热;小儿疳热;湿热泻痢;痔疮肿痛。
4.用法用量:煎服,1.5-9g。
5.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慎用。
五、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
组成:柴胡、葛根、甘草、黄芩、羌活、白芷、芍药、桔梗、生姜、大枣、石膏。
功用:解肌清热。
主治: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
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疼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
配伍特点:共成辛凉解肌,兼清里热之剂。温清并用,侧重于辛凉清热;表里同治,侧重于疏泄透散。
第三节扶正解表
一、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生姜、薄荷。
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
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重按之无力。
用法:不拘时服,寒多则热服,热多则温服。
方解:
二活(羌、独活):发散风寒,除湿止痛,为君。
川芎:行气活血祛风,为臣。
柴胡:行气解肌透邪,为臣。
桔梗:宣肺利膈,为佐。
枳壳:理气宽中,为佐。
桔梗、枳壳相配,一升一降,为宣降肺气、畅通气机、宽胸利膈的常用组合。
前胡:化痰止咳,为佐。
茯苓:渗湿以消痰,为佐。
生姜、薄荷:以助解表,为佐使。
甘草:调和药性,益气和中,为佐使。
方中人参亦属佐药,但意义有二:扶助正气以祛邪外出;散中有补,不致耗伤真元。
喻嘉言用本方治疗外邪陷里而成之痢疾,意即疏散表邪,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止。此种治法,称为“逆流挽舟”法。
加减应用:正气未虚,表寒较甚者,去人参,加荆芥、防风;气虚明显者,可重用人参,或加黄芪;湿滞肌表,酌加威灵仙、桑枝、秦艽、防己;咳嗽重者,加杏仁、白前;痢疾腹痛、便脓血、里急后重者,加白芍、木香。
注意事项:方中药物多为辛温香燥之品,外感风热及阴虚外感者均忌用,若时疫、湿温、湿热蕴结肠中而成之痢疾切不可用。
二、再造散《伤寒六书》
组成:黄芪、人参、桂枝、甘草、熟附子、细辛、羌活、防风、川芎、煨生姜、大枣、芍药。
功用:助阳益气,解表散寒。
主治:阳气虚弱,外感风寒证。
恶寒发热,热轻寒重,无汗肢冷,倦怠嗜卧,面色苍白,语声低微,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浮大无力。
用法:煎三沸,温服。
方解:
人参、黄芪、附子:补气助阳。
桂枝、细辛、羌活、川芎、防风:疏风散寒,以解表祛邪。
芍药:合营,起佐制之功。
煨生姜:温胃。
大枣:滋脾生津,合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调营卫而资汗源。
甘草:调和诸药。
加减应用:若证为阳气虚弱而见面色苍白、语声低微、肢冷等,宜加人参、黄芪合附子以助阳益气;兼咳喘吐痰者,宜加半夏、杏仁、苏子、白芥子以化痰止咳平喘;兼湿滞经络之肢体酸痛,加苍术、独活祛湿通络止痛。
注意事项:血虚感寒或湿温初起者,均不可使用本方。
三、加减葳蕤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组成:生葳蕤(玉竹)、生葱白、桔梗、东白薇、淡豆豉、苏薄荷、炙甘草、红枣。
功用:滋阴解表。
主治:素体阴虚,外感风热证。
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心烦,口渴,咽干,舌红,脉数。
用法:水煎服。
方解:
葳蕤:滋阴润燥,以润肺养胃,清热生津,为君。
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咽喉,为君。
葱白、淡豆豉:解表散邪,为臣。
白薇:善于清热而不伤阴,于阴虚有热者为宜,为佐。
桔梗:宣肺止咳,为佐。
大枣:养血,为佐。
甘草:调和诸药,为使。
加减应用:表证重者,酌加防风、葛根;咳嗽咽干,咯痰不爽,加牛蒡子、瓜蒌皮;心烦口渴较甚,加竹叶、天花粉。
注意事项:外感表证无阴虚者,不宜使用本方。
四、麻黄细辛附子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附子、细辛。
功用:助阳解表。
主治:
1.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
发热,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神疲欲寐,脉沉微。
2.暴哑。
突发声音嘶哑,甚至失音不语,或咽喉疼痛,恶寒发热,神疲欲寐,舌淡苔白,脉沉无力。
配伍特点:表里同治之方易作上下同治之法,乃灵活运用,异病同治之体现。
五、参苏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紫苏叶、葛根、半夏、前胡、茯苓、木香、枳壳、桔梗、陈皮、炙甘草、生姜、大枣。
功用: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证。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咳嗽痰白,胸脘满闷,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苔白脉弱。
配伍特点:散补并行,则散不伤正,补不留邪;气津并调,使气行痰消,津行气畅。
六、葱白七味饮《外台秘要》
组成:葱白、葛根、新豆豉、生姜、生麦冬、干地黄、千扬水。
功用:养血解表。
主治:血虚外感风寒证。
病后阴血亏虚,调摄不慎,感受外邪。或失血之后,感冒风寒,头痛身热,微寒无汗。
配伍特点:本方是补血药与辛温解表药并用,故为治血虚外受风寒证之代表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