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血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微言集药法心诀 [复制链接]

1#
本元医道之药法心诀

文/空谷

药法,为本元医道四大法门之一,在中医技术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关于药法的具体运用,本门有四句重要口诀:取象比类,感经辨炁,祖师神传,如理作意。现简略讲解一下,供大家参考。一、取象比类——从形上用药民间草药歌诀云:草木中空善治风,对枝对叶可除红,枝叶有刺皆消肿,叶里藏浆拔毒功。辛香定痛驱寒湿,甘主生肌补益用,咸苦清凉消炎热,涩酸收敛涤污脓。圆梗白花寒性药,热药梗方叶亦红,根黄清热退黄用,节大跌打驳骨雄。这首歌诀就是以取象比类为主,从形上用药。仔细研究后,我们可将中药的取象比类方法分为几种:1、从形象上取。如:草木中空善治风,对枝对叶可除红,枝叶有刺皆消肿,叶里藏浆拔毒功。、从位置上取。如:花叶升散,凡籽必降,心则入心,络则通络,枝走四肢,节利关节,梗贯上下,皮治体表,根分三部,藤则上行。3、从颜色上取。如:绿色入肝又入筋,有祛风、清热、解毒之功;红色入心又入血,有补血、活血、生肌之功;黄色入脾又入肉,有除湿、导滞、和中之功;白色入肺又入气,有补气、行气、消气之功;黑色入肾又入骨,有补肾、利水、散寒之功。4、从味道上取。如:辛香定痛驱寒湿,甘主生肌补益用,咸苦清凉消炎热,涩酸收敛涤污脓。5、从习性上取。如:金石质重多沉降,动物血肉进补益,虫类搜邪钻骨缝,气血二分须铭记。又如:蒲公英乘风而飞散四方,故有化散聚结、无孔不入、扫荡全身之功。二、感经辨炁——从炁上用药除了外形,每种中药都有其炁,这种药炁归入人体哪条经络哪个臟腑,也是中药学的重要内容。而准确判定药炁归经,古人是通过内功做到的。当内功修炼到一定程度,人体对于炁的运行变得比较灵敏,这时就可以训练对药炁的感应。方法是:把某种药物放在手上,身心放松,体会药炁走向。古代传说神农尝百草而奠定中药学的基础,说他的肚子是透明的,所以可看见药物入腹后的种种反应,我们认为这是对“内视”功能的一种朴素描述。如果是天生或通过后天修炼具有了“内视”功能,当然会对研究药炁归经有极大的帮助。另外,古代道家确有一些特殊的法术来激发和强化这些功能,如本门传承的皇汉医意摄药术。此术的特点是:患者本人或家人(代替患者)来求诊,求诊者只要提及患者姓名,医者“天目”处立即显现对症之处方,药名、剂量一目了然;医者将处方中之药炁摄来,一帖一帖地“输入”患者体内,便知此处方应开几帖,此病几日能愈……由于此术是先“吃药”后开方,故医者能做到胸有成竹,万变由心。当然,这类高级法术并非轻易可以掌握的。三、祖师神传,如理作意——从神上用药某日,吾师传授一个秘方,并言:此方我用之多年,功效如神,救人无数,附近药店见此方即知是我所出,也知其适应症,但他们效仿用之则其效大减,这是因为缺了师父的真传一句话,此方只有我亲口传授,才能灵验非凡。古人云:医者意也。一个药方的灵*,是开方的医者所赋予的,它承载着医者的慈悲之心、用药思想、治疗意图,这些意识上的东西以一种玄妙的信息形式加持在方子里。弟子受之,如能秉承师意,与师心印,则可冥中感应,药到病除。此外,道家尚有“神药两解”之说,用药同时也用祝由神术、法事科仪辅佐,对于疑难杂症多有奇效。以上仅为简单诠释,四句心诀高屋建瓴而大道至简,望有缘学人深入参究!

肺炎下的中西医之争(上)

重症患者的自救之路

中医手法的治标与治本

国学国医,重在师承,门内秘授,方得其真,明师指路,捷径速成,薪火相传,利己利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