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碎补,始载《本草拾遗》:“骨碎补,本名猴姜,以其主伤折、补骨碎,故命此名。”
这几天遇到了两个有点意思的蕨类,附生长在高大的树上,高得差点拍不着它们。其中一种骨碎补属的植物,我很开心和老师说发现了种骨碎补,我指着那种细小叶子的,老师过来一看那个叶子大的,拍腿说就是它!骨碎补!我们很是疑惑。回来一查,结果两种都是骨碎补,一种植物名“骨碎补”,一种是《中国药典》记载的骨碎补(中药名)。也是巧了,两种“骨碎补”长在一起。
细细小小的叶子是一种骨碎补属的植物,大的羽毛状叶子是槲蕨(中药骨碎补)
中药的骨碎补基源植物是槲蕨,通俗来说,中药里面名字“骨头碎了都能补起来”(药效的夸张描述,这个名字很形象生动)的植物就是槲蕨。可想而知,骨碎补属跌打药,主要功效是强骨,补折伤。近年来,人们研究槲蕨的化学成份,为槲蕨的补骨功效提供了科学依据。槲蕨中主要含有的活性单体成分柚皮苷,它可以愈骨折、强筋骨、温肾阳之功效,可调节骨质代谢。
骨碎补的应用历史悠久,与槲蕨同属的植物如中华槲蕨、团叶槲蕨、光叶槲蕨等都为骨碎补的药用植物来源,也包括水龙骨科的崖姜蕨等。民间对多种“骨碎补”的应用并没有明显的分界,相反存在混用和代用的情况。
“根著树石上,有毛,叶如菴闾。”
槲蕨的植物特征也很有意思,槲蕨有着二型叶,营养叶和孢子叶。营养叶像盾牌一样匍匐在根状茎上面,通常不负责产生孢子繁殖后代,主要负责储养份和保水(营养叶长成一定的角度,接掉落的树叶水分和尘土,产生腐殖质),让根系免受干旱威胁。孢子叶像羽毛,负责光合作用为植物提供营养和产生孢子繁育后代。
贴着树的是营养叶,像羽毛绿绿叶子是孢子叶
它的根胖胖的毛绒绒的
摸起来很舒服
骨碎补的主要来源就是它的根。
生活型:附生岩石上,匍匐生长,或附生树干上,螺旋状攀援;茎:根茎径1-2厘米,密被鳞片,鳞片斜升,盾状着生,长0.7-1.2厘米,宽0.8-1.5毫米,边缘有齿;叶:附生植物,匍匐于石上或树干上;果:孢子囊群圆形或椭圆形,在叶片下面沿裂片中脉两侧各排成2-4行,成熟时相邻2侧脉间有圆形孢子囊群1行,或幼时成1行长形孢子囊群,混生腺毛;生境:附生树干或石上;偶墙缝。
李时珍《本草纲目》:“骨碎补,足少阴经药也,故能入肾,入牙,及久泄痢。盖肾主大、小便,久泄属肾虚,不可专从脾胃也。雷公用此方治耳鸣,耳亦肾之窍也。两足痿软,或痛或痹,遂成痢风,此亦从肾虚骨痿而治也。”
骨碎补,味辛、甘、苦,性微温,归肝、肾经,无毒。为通、补之剂。沉、降不升,静、润、缓、补,守而能走,阳也,入血分,走上下,达内入里之性能。活血续筋,补肾强骨,外用消风祛斑。孕妇及阴虚火旺、血虚风燥者慎用。
附方
1.虚气攻牙齿(痛血出,或痒痛):骨碎补二两,铜刀细剉,瓦锅慢火炒黑,为末。如常揩齿,良久吐之,咽下亦可。(《灵苑方》)2.风虫牙痛:骨碎补、乳香等分,为末糊丸,塞孔中。名金针丸。(《圣济总录》)3.耳鸣耳闭:骨碎补削作细条,火炮,乘热塞之。(苏氏《图经》)
4.肠风失血:胡孙姜(烧存性)五钱,酒或米饮服。(《仁存方》)
5.跌打损伤,牙齿松动:骨碎补克,洗净后用清水润透至软,切成片,加入2升白酒中浸泡10日,即成药酒,酌情饮用。6.治肾虚耳鸣耳聋,并齿牙浮动,疼痛难忍:骨碎补克,怀熟地、山茱萸茯苓各克,牡丹皮75克(俱酒炒),泽泻40克(盐水炒),共为末,炼蜜丸。每服25克,食前白汤送下。
7.胃癌:骨碎补、薏苡仁、菝葜(百合科或菝葜科)各50g,水煎浓汁(约m1),去渣,加入肥猪肉60g,煮烂,1次服完(顿服)。8.癌肿:骨碎补10g,石菖蒲、大血藤、花生叶各15g,肉桂6g。水煎服。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