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血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论述中药生殖毒性研究及评价的必要性 [复制链接]

1#
北京最专业白癜风专科         http://www.baidianfeng51.cn/baidianfengzixun/wuliliaofa/294.html

论述中药生殖毒性研究及评价的必要性

来源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年8月第34卷第8期

作者

孙祖越,周莉,韩玲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中国生育调节中药毒理检测中心复旦大学生殖与发育研究院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计划生育药具重点实验室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

摘要

神农尝百草开启了中药毒理学研究,《山海经》最早记载了我国中药的生殖毒性。我们祖先非常重视中药的生殖毒性,一次又一次地更新《妊娠用药禁忌歌》的内容,为中医药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现代生物医学技术的运用,从整体、器官、组织、细胞和分子水平上,揭示了更多的中药存在生殖毒性。年2月18日,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正式颁布的《人用药品生殖与发育毒性检测S5(R3)》,对我国中药生殖毒性的研究是一个促进,也带来了新一轮的挑战。利用传统中药的配伍减毒和炮制减毒,借助现代医学及生物学技术的评价,重视并加强生殖毒性研究的力度,减少临床上生殖毒性的发生,这也许才是一条适合中药生殖毒性研究和评价且行之有效的正道。

关键词

中药;发育毒性;生殖毒性_正文_自古以来,中药为芸芸众生促进健康、消除疾苦、种族繁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所有的物质都是有毒的,不存在任何无毒物质,剂量决定了一种物质是否为毒物”。不当使用或者长期过量服用中药,均可能产生毒副作用,包括生殖毒性,这些不良效应不仅影响到个体的生殖与发育,更关乎整个民族的繁衍和昌盛[1]。中药主要通过辨证论治、配伍应用,多半是以复方用药为主,作用相对温和,人们时常认为中药不良反应较小,甚至认为“中药是安全无毒的”,故临床用药时对一些中药引发的不良反应,特别是对中药的生殖毒性重视不够,且缺乏深入的现代科学研究。中药毒性成分主要由生物碱类、苷类、金属元素类和毒蛋白类等几大类物质构成。近年来,一些传统的非妊娠禁忌中药也显示出了妊娠毒性,包括单味药、提取物、有效成分和复方制剂等,相关报道受人瞩目。大量动物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部分中草药(单味)及其所含成分具有发育毒性,如炮制后的半夏仍存在一定致畸作用[2];蒲黄对早、中期妊娠小鼠均有致流产、致死胎和致畸作用[3];白芍总苷具有胚胎毒效应,主要表现为胎仔和胎盘重量明显减轻[4]。因此,中药生殖毒性应该得到充分重视。

1

古代对中药生殖毒性的记载

神农尝百草在发现中药功效的同时也开启了中药毒理学的研究。我国最早记载中药生殖毒性的《山海经》、现存最早专著东汉的《神农本草经》、隋代的《产经》和元代的《妊娠用药禁忌歌》,直到明代李时珍总结的《妊娠禁忌歌》等,对中药生殖毒性均有过归纳和概述。1.1古代中药的分类早在远古时代,中药就根据来源分为植物、动物和矿物3类。草药属于植物药的一种,是人类最早认识到的可以缓解或医治病痛的植物。我国自古称中药为“本草”,从繁体的“藥”字来看,“药”字从“草”和音乐的“乐”演化而来,都表明人类最早使用的中药来自植物。后来人们又发现动物的部分组织以及某些矿物质也可以用来治病[1]。处于疾病中的人类,主动寻找某动物内脏和膏脂涂于痛处,或者食用昆虫或动物某一部位,以求缓解疾苦,便是动物药的起源。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中载药种,其中动物药种(含膏脂类24种),占33.3%,说明秦汉时期我国动物药的使用已相当广泛(参见《殷商至两汉膏脂类药学史》)。矿物药的起源,大约与动物药的起源处于同一个时代或略晚。传统观念认为:《尚书·禹贡》:“江汉朝宗于海,……砺砥砮丹”,意思是:在今天的湖北荆州区域盛产砺(粗磨刀石)、砥(细磨刀石)、砮(石制的箭镞)和丹(丹砂,一致富含汞的矿物质)。这是我国关于丹砂的最早记载,距今已有年的历史,认为矿物药起源于丹砂的运用[1]。1.2古代对中药生殖毒性的总结历代本草对妊娠禁忌药的记载和讨论从未停止,古代医家对孕妇可否使用有毒中药的问题的讨论早有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提到“妇人重身,毒之何如?歧伯曰:有故无殒,亦无殒也。”我国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观察到,某些中药具有损害胎元甚至导致流产和堕胎的作用,于是将这些中药列为妊娠禁忌药。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药学专著,书中记载了牛膝、水银、瞿麦、鼯鼠、地胆和石蚕6种具堕胎作用的中药。南北朝时期的《本草经集注·序例·诸病通用药》中收载41种堕胎药。隋代《产经》是直接列述妊娠禁忌药的最早记载,书中集中列举82种妊娠禁忌药。宋代《妇人良方大全》中以歌诀的形式列举了69种妊娠禁忌药[5]。元代《妊娠用药禁忌歌》中写道:蚖斑水蛭及虻虫,乌头附子配天雄;野葛水银并巴豆,牛膝薏苡与蜈蚣;三棱芫花代赭麝,大戟蝉蜕黄雌雄;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牵牛皂角同;半夏南星与通草,瞿麦干姜桃仁通;硇砂干漆蟹爪甲,地胆茅根都失中。明代缪希雍在《神农本草经疏·女人门》中云:“妊娠恶阻,破气、升散、燥热、苦寒、滑肠、腻膈”,提出忌用药有青皮、槟榔、细辛、桃仁和沉香等70余种[6]。清代王孟英在李时珍禁忌用药的基础上增加至84种[7],现分类中主要是《妊娠禁忌歌》中的中药。将其分为禁用(剧毒)类、慎用(有毒)类和能用(无毒)3类[8]。禁用(剧毒)类:巴豆、螈青、牵牛子、斑蟊、天雄、野葛、水银、芫花、大戟、硵砂、地胆、雌黄、雄黄、水蛭、蝱虫、蜈蚣、蟹爪甲、干漆、商陆和麝香等;慎用类:附子、乌头、桃仁、红花、干姜、肉桂、三棱、牙硝、芒硝、牛膝、皂角和赭石等;能用类:茅根、通草、木通、瞿麦、薏仁、槐花、蝉蜕、丹皮、大黄、枳实、当归、川芎、冬葵子、益母草、半夏、南星、车前子、元胡、伏龙肝、神曲和麦芽等。以上中药有破气、破血、消积、化瘀、开窍和通泻等作用,必须禁用或慎用于气血消耗或平素体质羸弱的孕妇,以确保母婴安全。在此基础上,有增加的内容,形成《新编妊娠用药禁忌歌》如下:斑蝥蝎蛭地鳖虫,三蛇蟹甲生天雄;麝葛蟾酥蛇蝉蜕,青红娘子全蜈蚣;生川草乌马钱子,生夏生星地胆虫;生狼生商生大戟,千漆天仙棱莪葱;雄雌硫黄轻红粉,冬葵巴豆附砒霜;羊金苏木番泻叶,芦荟芫花藤闹羊;卤砂千蟾香思子,野葛二丑兼牛虻;生甘遂与猪牙皂,桃仁木通露蜂房;茅根薏苡皂角刺,丹皮枳实生大黄;红槐两花膝通草,代赭朴硝瞿麦姜;上列诸药禁慎用,母婴无犯谢岐黄。1.3古代对中药生殖毒性的描述在我国中药宝库中,有大量关于生殖毒性的记载。中药文献中首次提到中药毒性研究源于古书《淮南子》的“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关于中药生殖毒性最早的记载是来自成书于战国时的中国古书《山海经》[9]:“又西三百二十里,曰嶓冢之山,……有草焉,其叶如蕙,其本如桔梗,黑华而不实,名曰蓇蓉,食之使人无子”。译文:再往西三百二十里,有座嶓冢山,……山上有一种草,叶子长得像蕙草叶,茎干像桔梗,开黑色花,不结果实,名称是蓇蓉,人食用后会绝育。据考证,这是世界上关于中药最早的生殖毒性记载。中医药学的药性理论中最早就是妊娠禁忌中药的概念[10-11]。蛇床子(CnidiummonnieriL.Cuss.),正名为寸金草(Clinopodiummegalanthum),别名野胡萝卜子,为伞形科植物蛇床的干燥成熟果实。《本草经疏》中记载“肾家有火及下部有热者勿服”;《本经逢原》“肾火易动,阳强精不固者勿服。”地胆草(ElephantopusscaberL.)为芫青科动物地胆(MeloecoarctatusMotschulsky)和长地胆(MeloeviolcewsLinnaeus)的全虫,别名:蚖青、杜龙、青虹、蛇要、青蟊或青蠵。《本经逢原》早有论述:“地胆有毒,而能攻毒,性专破结堕胎,又能除鼻息肉,下石淋,功同斑蝥,力能上涌下泄”;《本草经集注》:“恶甘草”;《品汇精要》:“妊娠不可服”。斑蝥为芜菁科昆虫南方大斑蝥(Mylabrisphal?erataPallas)或黄黑小斑蝥(M.cichoriiLinnaeus)全体。《本草纲目》中记载“斑蝥专主走下窍,直至精溺之处,蚀下败物,痛不可当”,即对男性和女性生殖器外阴部勃起组织的刺激能持续较长时间。经现代医学证明斑蝥还会引起流产[12]。内容由凡默谷小编查阅文献选取,排版与编辑为原创。如转载,请尊重劳动成果,注明来源于凡默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