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血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阳气不足的6个表现,3个方法补足阳气,冬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专治医院 http://m.39.net/news/ylzx/bjzkhbzy/

说起季节养生,你像“春夏蕴阳,秋冬滋阴”这八字要诀很多人都听得差不多,但奇怪就奇怪在往往秋冬一至,人们都以补阳为主,却鲜有特意去滋阴者。

诸如《黄帝内经》曾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其中的养其实更侧重于对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一年四季阴阳变化规律的反应。

正像春夏阳气生长旺盛的时候,我们应当随着它一并成长,故而夏不扰阳;而秋冬阴气生长,正也是敛闭收藏阳气的最好时间点,因此秋冬养生要顺应其中,以滋阴养阴的方式让体内的阴气可以于阳气相生配合,使我们安全度过一冬。

故而应此规律,套用现实上的话就如国医大师李可老先生所说:“无论南北人士,其症往往以阳虚寒湿症者占十之八九,而阴虚火旺者百不见一。”

所谓阳气是什么呢?

先说阳气的作用,中医认为阳气是人体内的小太阳,一方面给身体带来温暖的同时也促进着身体的成长,如《黄帝内经》所讲:“阳化气,阴成形。”,即阳气藏显,阴气成形,二者彼此相成。

故而中医认为,人体气血和体内津液的运行都需要阳气进行辅佐,并且阳气还能起到抵御外邪的能力,所谓“阳者卫外而为固也。”便是这个意思。

阳气匮乏,六症附体

或许如李可老先生所云的阳虚寒湿你可能现在还没有具体的概念,但要提起以下六种症状,你一定深有体会。

第一症:手脚畏寒且冰凉

中医认为:“阳虚则生外寒。”所以阳虚的人,首先他的身体就会先显现出手脚冰凉的特征,或许夏天手脚温度尚可,但是秋冬一至,这手脚两端便冷如冰窟,即便用暖水袋暖着,可水袋一冷,手脚也会随之冰凉。

并且,人阳虚虚的越厉害,他手脚的温度就会越发的低,而且不止限于手脚,甚至有人一到秋冬这膝盖以下,胳膊肘以外一摸起来都是冷冰冰的,这其实就是因为阳气虚弱,进而使血液循环也为之变差所造成的。

但其中有一种冷法就得和阳虚的冷区别起来,这便是一处凉而另一处暖的现象,这种情况往往是肝气不畅所致,因为肝气不畅,所以气血也随之淤堵,进而使阳气闭塞于内,最后只能出现这种“顾头不顾腚”的情况。所以这种情况用温补是行不通的,要用就得用行气活血的法子。

第二症:五脏惧冷且恐风

一般来讲人体怕风主要是因为五脏虚累所致,且这种怕风的情况通常是长期的,夏天炎热的时候或许尚好,可一旦到了冬季就显得受不住寒风,同时体温也表现为常年偏低,不仅头怕风吹还后背怕凉。

但这种情况只要维持好阳气充足的状态就可以了,这类现象出现也往往反应了阳气虚弱和体内生化的热量不足所致,进而导致人体御寒能力也相对更差。所以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健脾补充胃气。

第三症:脾胃阳乏多腹泻

有些人特别容易感觉胃部发冷,一受凉或吃些寒凉的就肚子痛、拉肚子,有时候没什么原因就是无缘无故拉肚子,要是夏天吃饱了再吹空调,又吐又泻。平时大便也经常不成形。

这都是阳虚、脾阳不足引起的。阳气是先天肾气、后天脾胃之气结合在一起的混元一气!人在生下来以后,脾胃靠后天饮食化生之气血,是后天之本,是五脏的后勤部,如果脾阳不足,运化能力差,脾胃之气不能持续的供养五脏,最后阳气就会越来越虚。

所以平时不要贪凉的,过多的吃吃冰的饮料冰激凌、啤酒凉茶、寒凉的食物,会伤了脾胃之阳;也不要过用抗生素,这也会损伤阳气;还有些人感冒发烧,用大量的抗生素,表面上把热压下去了,但里面的寒并没有散出来,而且也伤了脾胃和阳气,这样就留下了病根,一旦遇到相同的环境,就又发病了。这也是很多人反复感冒发烧的原因,特别是孩子,经过抗生素治疗后,一两个月反复一次。

第四症:换季鼻炎止不休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换季鼻炎,中医认为这是正气不足、寒邪入侵于表、郁滞于鼻窍的表现,且主要跟肺、脾、肾的虚损有关,关键在肺,根本在脾肾。

如国医大师李可老先生说,过敏性鼻炎跟过度用空调有关系,他曾说过婴儿在空调环境下长大最容易得过敏性鼻炎、哮喘。大人长期在空调环境中工作、睡觉,体质也会变得阴寒。

而像空调所吹出的冷风多带阴寒之气,从打开的毛孔嗖嗖嗖的进入身体,日积月累寒气越走越深,越积越多,一是耗伤阳气,二是寒主收引,阳气一收缩升发不起来,就被困住了,所以现在阳虚寒湿症才那么多啊。

第五症:感冒咳嗽冬不停

如《黄帝内经》中有句话是这样讲的:“邪风之致,急如风雨。”,这四时不正之气有时候入侵人体,真是让人防不胜防。

但如果我们体内阳气充足的话,就不会有太多的事,你像头疼、发烧尽管严重难受一时,但只要阳气充足,那么这点小症也是来得快且去得快的。但一旦你出现阳虚的情况,那么身体抵御外邪的能力也会相对下降,并且一旦染病就容易长期不散。

你像这些疾病的表现就是阳曲与外邪斗争的一些反应,阳气不足时,跟外邪斗争的能力就弱,外邪一路长驱直入,所以身体的反应就会轻一些,但因为外邪进入身体比较深,在身体盘踞的时间长,自然就好得慢了。

第六症:夜里睡眠质量差

有的人没老,但晚上没喝多少水,上床睡觉之前也上厕所了,但睡到半夜还是要起夜,甚至要起来好几次,第二天早上起来昏昏沉沉,白天没精神。

这是是肾阳虚的典型表现,身体里的水不能被运化利用,很快就变成废水排出去了,喝点水就跑厕所,小便也是清长

阳气不过耗,阴寒不上门

我们的阳气不仅要充足,还要沉实,就像地下的原油一样,不应该被过度开发。所以比起补阳,改变生活方式、不再损伤阳气更为重要,一边补一边耗,没什么效果,因为补的没有耗得快啊。不做以下损伤阳气、耗散阳气的事,才是最有效的补!

频繁熬夜,过点不睡

喜冷爱凉,偏好生食

习惯赤膊,居家光脚

饮食过度,营养不良

所居潮湿,阳光不足

过度运动,内气多散

3个方法驱寒且补阳,身体浑身暖

1、晒太阳

就像《阴阳应象大论》所说: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肉,其次治经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生半死也。一般寒邪侵犯人体,都是从表到里的,由浅至深的,所以当有外寒时要及时驱除。所以驱寒有两个个特别简单的办法:晒太阳和泡脚

阳光一照,阴霾尽消。日为太阳之精,其光壮人阳气,大人小儿都要常晒太阳。如唐代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中说:“凡天和暖无风之时,令母将儿于日中嬉戏,数见几日,则令血凝气刚,肌肉牢密,堪耐风寒,不致疾病。”

冬天快到了,大人在有太阳的时候,可以晒晒手心、后背、头顶,如果风大就隔着玻璃晒,晒到身体发热,寒气重的人会边晒边打喷嚏,还有人晒太阳就流清鼻涕,这都是在排寒。

2、泡脚

养成每天晚上泡脚的习惯,有些人觉得泡脚麻烦,我觉得没有什么比泡脚更简单的了,一壶开水,一个泡脚盆,一边泡一边添水,还可以听听音乐看看电视看看书,什么也不耽误。

而泡脚最好用温胆汤来泡,这温胆汤乃中医经千年研制出的,专用于去湿化痰古方,此方原先是只用于口服的方剂,后来经时间发展就被后人开发了“泡脚”一功,你看,泡泡脚即少了吃苦药的那种烦恼,而且还成了睡前放松一种享受。

那么温胆汤的材料都有什么呢?首先,有化痰祛湿作用的陈皮肯定是有的,据中医实践可知,陈皮有化痰之能,并且又含理气行气之功,这人身中气一旦足了,就会把身体内的痰气等害气向外推送,故而这陈皮入水一泡,就有了活气排痰的功效。

其次利水祛湿的茯苓也是必不可少的,现在我发现,茯苓这个药材十分的神奇,因为它的行水能力简直是太好了,它不但可以使上下焦的水气互通,它还可以把我们体内多余的水气通过皮肤排泄出来,这样上下焦水气一通,小便自然也不会黄浊粗短了。

再者温胆汤内还有一味可以打开身体淤结的药材:半夏,中医认为半夏:“有辛温善散,理气开郁,燥湿化痰,祛湿散结之效果。”,是以七情六欲九气所结,这半夏都能一一化开。

最后,你像能破痰除痞的枳实、能清热化痰的竹茹和甘补脾胃的甘草它都一一涵盖在温胆汤中,可见拿此方泡脚,不仅可以全方位温阳行气,同时在保持去湿化痰的作用下通降胃气,另外还可以帮助睡眠。

而如果你近来心情不太好,那么刚好可以借着温胆汤足浴清胆顺肝气的作用,然后乘势揉一揉自己的脚面上的太冲穴,最后用温胆汤药包泡脚的时候,最好再用滚水煎一下,就像煎药那样把药味煎出来,这样方才可以发挥出温但汤最大的功效。且如果你又是寒湿体,那么还可以往泡脚药汤里加几片驱寒的生姜。

3、艾灸

如《本草从新》中曾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疗,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所以可以说艾灸,是温补阳气最佳的选择,经常灸肾俞穴、命门穴、关元穴、大椎穴、足三里穴、肺俞穴等。

在艾灸过程中一定要专心,找到艾灸的感觉和反应,真正的艾灸是产生的热量被身体吸收,与自身能量集合,从而疏通经络,温补阳气。所以要从自身的气息入手,让心神安宁下来。

发展到现代,艾灸的种类有很多,直接灸、间接灸、艾卷灸等等,点燃艾条后,悬空在皮肤上艾灸,所有也叫悬灸。

直接灸就是直接把艾绒捏成和黄豆大小,然后直接放在皮肤上艾灸。古法艾灸推崇直接灸,但这种灸法会损伤皮肤,故而现代人一般不用。

现在最流行且最适合现代的人,一个是间接灸,也就是隔物,比如用姜片,薄姜片扎孔把艾绒放到姜片上艾灸,会感觉自己的汗慢慢冒出,灸的地方会有水汽出现,《肘后备急方》当中有记载,根据间隔的辅料不同又分不同的隔物灸,历代医籍中记载的间接灸大约有四十多种,但主要为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等。

再者最方便快捷的,便是这种无明火艾灸,也没烟不会呛,安全性高,上手简单,就和我们平时用的创可贴原理类似,中间放上用艾草和其他温性草本熬成的膏,摊涂在中间,四周为无纺布,可以贴在皮肤上,慢慢温灸,因为会持续发热,会始终感觉贴的部位暖暖的。

这种方法让艾不燃烧也能持续释放艾力,传到体内。一撕一贴,一个人就能搞定,这款艾灸贴,配以艾草、制川乌、干姜、薄荷等草本,通过古方熬制出黑色的膏体,撕开之后是浓郁的草本味道,浓而不呛,撕开后直接贴在肚脐或是脚心处,更有利于驱寒逐湿,温补阳气。

或是觉得自己哪里受寒酸痛了,都可直接贴上,像我们经常伏案工作者,上班时候贴在肩颈处,一边温灸一边工作,暖暖地很舒服,寒湿排出,也不会感觉肩膀那么酸痛发硬了。

经常开车的司机师傅们,也可以贴在腰部,暖暖地很舒服,我习惯贴在小腹上,腹部摸上去总是冰冰凉凉,用这个贴一天,小腹温温的,再也不往外冒寒气了。透气的无纺布,不闷,对皮肤很友好,而且容易撕拉,非常方便。

不知道贴哪里的可以参考下图: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