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树业,祥云县禾甸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白族文化研究。出版有《白族民间故事(祥云)选》第一辑、《祥云白族本主灯戏》《祥云碑刻》《上赤白族村志》《祥云禾甸上赤白族李氏宗谱》。原文载殷群主编《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论丛》(第八辑),民族出版社,年4月。图片来源于网络。
孩子呱呱坠地,标志着人生的开始。白语:"人看从小,马看蹄爪。”对孩子的孩童时代赋予了不一样重要的意义,并且用繁杂而特别的仪式让这个日子与其他日子不一样。意在提醒年轻父母,从现在开始,你要为孩子负责任了。提醒爷爷奶奶,对自己的儿子儿媳,应该让他们有责任感;同时也在提醒爷爷奶奶已经成为了“上辈子”人了,说话做事更要留有余地,为子孙积德。
白族民俗,女儿一“打发”(结婚),母亲就开始筹备未来外孙的穿戴了。不管生男生女,头胎孩子是很被看重的,要依家境准备若干套衣服,其中虎头帽、兔头帽必不可少。小布鞋底正对脚板心的地方要绣一朵鸡刺花,去刺痘哥哥,保佑娃娃不出痘。裹腰、裹被要两套,扎染布兜头要两块等,很隆重。
女儿有喜,先告诉母亲,母亲会用很隐秘的方式将预产期告诉亲家母。女儿有孕就会频频地回娘家走动,母亲就告诉女儿如何保胎及生儿育女的注意事项等。临走还要让女儿带点炒豆子、炒瓜子等,进村就分给大大小小遇到的人,让自己的姑娘尽快和村里人结缘。大家接了这些“嘴头食”就会嘻嘻哈哈地说笑打趣,祝愿新媳妇早生贵子。要是新媳妇不撒手、吃独食,将来小孩会奶水不足,所以非常重视讨口彩。其实就是让新媳妇最快地融入当地社会人文环境,为将要出生的小生命结人缘。
怀孕妇女被隐秘地称为“身子重”,提醒孕妇和旁人,凡事容忍一点,给孕妇方便,尽量避免让孕妇动气和不愉快。同时,也就有了种种合理的和不怎么合理的忌讳,意在提醒怀孕的母亲不能随便串门,不能随便到一些凶险的地方去,尽量让胎儿在清净祥和的环境中孕育;尽量确保在健康向上的环境下让胎儿安全地生长发育。比如忌讳到有吃奶娃娃的人家中,否则会“踩走人家的奶”,让人家孩子饿肚子(避免听到婴儿呼叫惊动胎儿)。若踩了人家的奶,人家就会带上小碗上门“讨奶”,去过有吃奶娃娃人家中者须当众向碗中挤奶还人家,即使挤不出也要意思意思,让人很是羞愧。还有,做结婚客时忌讳去新房,做盖房子客忌讳上主房,做其他客事忌讳在客堂走来走去。所有种种,意在提醒刚怀孕的妇女少到处走动,避免到嘈杂繁乱的环境中,注意保护胎儿,给胎儿安全舒适的成长环境,避免不必要的危险。
以上的禁忌和要求,意在提醒人们不要随便冲撞打扰孕妇,为准妈妈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环境气氛,尽量避免孕妇、胎儿受外界的干扰刺激。让孕妇精神快乐,避免情绪波动,让宝宝在妈妈肚子里轻松愉快地成长。
生育(soufzilnvl)生孩子一般请有接生经验的接生婆,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医院生产了。生育时切忌让男人知道,据说知道的人越多就越难产。生产后的“衣胞”(胎盘)由接生婆埋在门后面,所谓出生之地就是指埋衣胞的地方,因此也就有了“衣胞之地”的说法。
不让男人进产房的禁忌,就是避免产妇看到男人后会产生依赖和抱怨,从而让产妇心无旁骛地专注生产;也避免了男人看到产妇生孩子痛苦不堪的情景和血淋淋的场面,给今后的夫妻生活留下阴影。
踩生(caitsouf)婴儿落地后,谁第一个跨进产妇家的门,谁就是踩生。白族认为,谁来踩生,将来孩子的脾气就像他。妇女产后,主人要请第一个进家的客人吃荷包鸡蛋汤圆,客人不能拒绝,否则主人会生气。白族人家一般认为孩子秉性就是由“踩生人”决定的。若以后孩子调皮,骂孩子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就像某某(踩生人)”。这时候,让你的心里也对一个刚刚出生的陌生人多了一份牵挂和关怀。
白族人认为,一个人的性格养成,第一个看到他的外人对孩子一辈子的性格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对性格脾气差的人来踩生很忌讳;相反,对性格脾气好的孩子、读书人和官员来踩生则兴高采烈,求之不得。
报喜(bolxit)孩子生下来,头一件事就是让岳父母知道,免除他们对自己女儿的挂念,俗称“报喜”,是隆重而隐秘的重要礼节。孩子生下后,姑爷就要带礼品到岳父家告知,称为“报喜”。岳父母会将早就养好的一对鸡让姑爷带回家,公鸡在拜三朝时到土主庙宰杀谢礼,母鸡则要一直养在家里,称“领娃娃鸡婆”,并且送一套新衣给孩子,包括虎头帽、虎鞋、虎衣。若遇到爱开玩笑的舅老太,往往会明知故问,东拉西扯引人上当出洋相,甚至悄悄背着婆婆将鸡换成土坷垃让姑爷背回,留下笑柄。
鸡在白族人生育中有很大的象征意义,既是代表主人家向神报告祭祀的牲礼,又是代表神的旨意保护孩子不被邪祟侵犯的看护神。
三朝谢神(gaolsatzaof)白族俗语:“人,生三朝,死五七。”认为三朝礼是人来到世上的第一个大礼。所以,孩子出生三天后,女方家人就要来给孩子洗身子,称“洗三”,是为三朝礼。
三朝礼(孩子满三天)这天,太阳出山后,就到土主庙杀好公鸡,白族人认为:孩子出生三天后,生命特征已经平稳,可以作为家庭正式成员向本主神告诉,求本主神护佑了。领牲礼后,公鸡齐理好后要整只炖上,敬献土主庙诸神。家中请族中福寿双全(子孙众多,两老高寿健在)之人到家堂献饭祷告祖宗。婆婆端整只鸡祭献,祭献结束才把鸡剁成块状,鸡头鸡尾要完整地保留,单独放在一碗中后端到两亲家公婆坐的主席上。双方成年男子依辈分、年龄坐主桌,端上糖果烟茶,称摆果酒。
这天,娘家父母辈姊妹,男方父辈姊妹等成年人等到家后,女方母亲或舅老太则进屋给孩子洗身子,称“洗三”。洗生人给婴儿红包,祝福孩子长大后吃用不愁;洗好了,婆婆给洗生人红包,感谢娘家人给孩子的美好祝福。洗时,在陶盆里撒上钱币和绣球花瓢,预示孩子长大后前程花团锦簇。然后把笔墨书本一类东西塞进婴儿手中拿一拿,希望孩子以后读书长进,光宗耀祖。还要把结婚时挂在门头上的五彩筛子取下来让孩子坐一下,希望孩子能经得住筛筛簸簸(坎坷挫折),健康成长。洗孩子时要用一个熟鸡蛋缠上五彩丝线滚滚身子,希望孩子肤白如玉,前途平坦。
习惯给孕妇吃鹅蛋,孕妇在孕期吃鹅蛋可以去胎毒,鹅蛋清有去毒、治疗疮疡的功效,胎儿出生后,不容易得皮肤病。
洗完孩子后,悄悄告诉女方爹爹孩子是男是女,以免在席上失了礼数。因为在白族人意识中,生儿生女都一样。当众问生了男娃还是女娃,白族人认为是一种不尊重主人、不礼貌的行为。白族人习俗,生了男孩由姥姥起乳名,生了女孩则外公起乳名,洗好了孩子方才开席。
开席后,男方家长便双手端起盛有鸡头的碗让亲家公撕鸡头。生了男娃,亲家便要再三辞让,不能接鸡头;若生了女娃,则可以辞让一番后接下来。其他亲戚便从谁剥鸡头判断生了儿子还是姑娘。
剥鸡头也是一个技术活,因为白族人有看鸡头打鸡卦的习俗。根据鸡头骨头的清亮光滑程度判断吉凶祸福;还根据鸡头“部件”和鸡肉的粘连程度判断四季财运;根据鸡头骨叉形状位置判断家神正不正、当家人和主家婆行事公平不公平;还有一些非常个性化、村落化的禁忌和象征举不胜举。
叫名(gefmief)白族人对姓名非常重视,认为是影响孩子一辈子福禄寿喜的大事情。传统的乳名一般都带上善良、和人类相亲的一些动物名。认为低下的字眼不容易引起神鬼的注意,好养;温顺的动物和人相通相亲,好带。
白族人家所生孩子只要是长子、长女都要举行隆重的“三朝礼”。以后次子、次女虽然还举行,但是简单多了,只请女方父母,男方只请舅辈参加。有了孩子后,别人就不随便喊你的名字而改口喊“某某他爹”“某某他妈”了。一般情况下就用“三朝礼”取的乳名。从此,在村里便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老人家,也就有了老年人的特权让村里人尊重。比如可以做单客(不是亲戚朋友的村里人有客,特别请老年人随喜的客)坐特别的“上座”,可以抽长杠(一米以上)烟锅,以及可以留胡子,等等。所以,农村人非常重视第一个是儿子,因为可以赢得村里人的尊重。
叫名后,主人抱出孩子向众人道谢,并拿一个托盘在桌中央。亲朋好友们便把准备好的钱、物等小礼物放进盘中,再由主母家母端回去交给孩子的母亲收起,所有人才高兴地开宴入席。
给孩子取的名字称小名或乳名(naitmief),取名要取吉祥字眼,不能犯讳,不能带有与两边三代内姓名相同的字或同音的字。而四代以上人的名则可以不忌讳,叫“赐字”,意思是老辈人赏给的字。另外,取名字还要顺口,因为后面的弟妹要跟着连名下去。如果在座亲戚中没有犯讳,大家便说好,就可以定下了。讲究一点的人家还要请文化高的人写下一定格式的名帖贴在家堂上。
白族男子一般有乳名和大名两个名字。大名即学名,进学堂由先生起,按字辈排列。有身份地位的还取字或号,就有了三个正式名字。女子成人后也有两个名字,乳名和大名,大名一般只是乳名上加上姓氏。只有讲究一点的大户人家才给女子排字辈起大名,但排了字辈的女子就不会是目不识丁,而应该是粗通文字的“识字人”了。孩子取得乳名后,这个乳名将会陪孩子一生,是孩子一生的符号。
乳名取定,由公婆和孩子父亲向家族亲朋公布。公婆到家堂供奉献饭告知列祖列宗,拜三朝酒便告一段落。从这一刻开始,乳名的真正意义就显露出来了。白族人认为,三天以后,孩子的*魄就稳定下来了,可以正式告诉祖宗我们家庭增加了一个人。从这一刻起,孩子有了乳名,便有了村里人真正意义上认可他的“通行证”,他将具有村里人的一切权利。而乳名作为他的外在符号将陪伴他一生。
对孩子父母来说,从这一刻起,他们的身份才真正改变,他们将真正担负起对孩子教育和抚养的责任。在村里人的嘴里,他们已经变成了某某妈、某某爹,成为“上为父母,下为子女”的那一批社会人群,他们的命运已经与自己的孩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责任更重了。而对孩子爷爷奶奶来说,他们也成为“某某爷爷”“某某奶奶”,从此有了拄拐棍、抽长杆烟锅、留胡子的特权,成为真正意义上村民认可的老人家。如果第一个是孙子,则意味着自己去世以后已经有了正宗的第三代人给自己端“神主牌位”,就是现在去世了也是寿终正寝的“高寿”人,可以无忧无虑地过日子,也完成了家族后继有人的“大事”,可以告慰列祖列宗。有的老人家也因此显得心安理得,自得其乐。
成家立业,是一个人一辈子做人的基础。有了自己的孩子,就意味着自己的父母是时候要交班了,因此在不久以后他们将分家,把儿子一家人分出去当家立户。因此对于孩子爷爷奶奶来说随“满月”而来的是家庭的分离,是孩子的到来让家里多了一个户主,让家族多了一家人。
在白族村落里,乳名的意义要大于学名,特别是老大,因为家族和村里人更早直接接触的是孩子的乳名。而这重大的取名习俗只限于长子或长女,其他孩子则是家里根据老大的名字连带着自己取一个就可以了。甚至弟弟的儿女也会连带着一直连下去。这一习俗起于何时我们不得而知,但至今仍“活”在人们中间。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果不十分顺利,如经常生病、小病小灾不断,或者遇到较大的挫折等,遇到以上情况,就要给孩子“拜干爹”寄名。
寄名(biefgafdil)“寄名”的习俗,俗称“拜干爹”“结干亲”,白语叫“对格包(duitgelbaot)”。有给古树、古桥、大石,社庙的神台、柱子等寄名的,但是更多的是选一个男性,拜爹,需家庭和睦、弟兄众多、子孙繁盛、夫妻倶在、几代同堂。未婚或已婚无子嗣的不能给人当干爹,否则会绝后。而且当了干爹也无法保佑干儿女的平安幸福,所以是忌讳的。
另外一种情况叫“撞亲”。就是实在请不到合适的干爹的情况下,只能掐算一个时间到路口撞,称“撞名”。或请到家讨要的叫花子取一个名字,但往后一般不再与叫花子来往,孩子长大了也会成村人取笑的对象。所以这种情况一般很少采用。
寄名的程序非常庄重繁琐。要选一个日子,本家、舅家家长到场作证。杀一只公鸡,敬献家堂。家长到家堂跪祝祷告后,才能入席。入席时,叫名字之人坐主席,主人家长作陪。左边席位是本家长者,右边席位是舅家,孩子的父亲对面作陪。鸡头、鸡尾另放一碗敬献叫名字者,叫名字者略作谦让后,就开始剥鸡头、鸡尾。剥出的骨头一一摆放、传看,验证吉凶后,开始叫名。叫好后母亲领着孩子行跪拜礼,叫干爹。干爹摸摸孩子的头,郑重叫出带上自己姓氏的名字。孩子应答后,干爹给红包。孩子还不会说话时,母亲代为答应。
干爹叫出名字后,才能开席。叫出的名字要不与家族长辈相犯。如缺木要带木旁的字,缺水要带有三点水的字等。有了干爹后,每年春节要给干儿女红包。长大后14岁前,要选一年的春节拜干爹。礼物是一个猪前腿、一对大红公鸡、肉一块、酒一瓶、茶一包、盐一包,给干爹干妈一双鞋。礼物要陈列摆放到干爹家的家堂上,干儿女要上家堂行三拜九叩大礼,给干爹干妈行跪拜礼。干爹干妈扶起后各给一个红包,并给干儿女一套衣服。拜干爹后就可以几年拜一次年,直到干爹干妈去世后才少走动,变为远亲。
坐月子(youlxiafheit)产妇生孩子后的第一个月称“坐月子”,须不出卧房半步,认真照看婴儿。吃喝拉撒理所当由婆婆负责照管。每天吃五顿,早点、午点为汤圆加荷包蛋。鸡蛋壳也必须攒在一个箩筐里,等满月后一并倒在行人多的路边,沾大家“福气”,也有炫耀之意。
白族人认为“坐月子”人饭食要素淡,忌酸辣,否则会落下一辈子医不好的月子病。忌讳比较多,可以看出朴素的白族人就是用这种方式保护母子平安,世代繁衍,生生不息。
满月(malwol)孩子满月,要到土主庙谢送子娘娘。在杀坛杀一只公鸡,扎五色伞叩谢送子娘娘。送子娘娘“痧哥哥”“痘姐姐”是主管婴儿一生中遭遇发痧、出痘两大灾难的神祇。
在白族人的思想观念中,本境土主罚恶扬善,斩奸除霸,具有通天彻地的本领,是护佑本境村落平安的万能保护神。本主经书为《太上土主龙王祀典法忏》。经书曰:“重运一心,志心发愿:一愿甲寿连绵;二愿乙世清闲;三愿丙持文教;四愿丁值丰年;五愿戊本乐业;六愿己身安然;七愿庚龄增益;八愿辛泽添延;九愿壬恩悉沛;十愿癸水周旋;十一愿家家清吉;十二愿户户安康。”
本主信仰渗透于白族人的生产、生活中。白族人虔诚地信仰本主,崇拜本主、祭拜本主,寄托心愿。把本主放在心上,本主就会感应,人神感应就让人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诸事顺遂。所以,在生产生活中遇到什么急难,或有什么烦心事,甚至婚嫁、生育、升学、出门、远出归家等,都要一家人带上大红公鸡、香火等祭礼祭品,到本主庙杀鸡祈福“还愿”。每年火把节、大年三十、小孩满月,要到本主庙杀鸡献神。祭祀时鸡血要顺着“杀坛”滴入土壤。白族本主信仰要用血点化神灵,让地脉周转。血多预示今后生活顺利、富足,俗称“大发大旺”。
在孩子满月前三天的晚上,刚当爹的第一次以父亲的身份去请家族的人来吃“满月酒”,意味着第一次脱离父母可以独当一面了。找一些孩子已满月的在婚男女和未婚的小伙子、小姑娘帮忙待客。他们会请一位“总理”代理主人家管理这台酒席,一起商量酒菜种类、规模,分配各项事情负责人员,如厨师、杀猪匠、煮饭人员、邀客人员等事宜。因为这影响到一家请客事项的质量和知名度,关乎主人家在村落里的脸面。
送鸡酒(saolgeifniel)白族孩子满一个月后,就商定一个属相“不冲”的农历逢双日,请其他亲友前往庆贺。有“男人不送鸡酒,女人不做贺客”之说,所以,送鸡酒主要是一些以户为代表的至亲女眷。鸡象征勤劳、有生气,酒象征健康、长久,其中必有糯米面上摆满数量不等和染了红色鸡蛋的一个挑子。
送鸡酒的礼物通常是茶、酒、盐、糖等“常礼”,以及面、鸡蛋、婴儿用品(是手工做成的很有白族刺绣特色的绣品)等“特色礼”。
这一天,女方宾客先到女方家汇集,然后把礼品分成若干份,用新团篮挑着,摆开让人欣赏,摆放齐整。到了家里,还要当所有客人的面摆上家堂供桌前献礼,让舅舅查验收讫,用舅权限制婆婆的权利,避免过度干涉或者置之不理。一来保证孩子的用度,限制婆婆的克扣;二来让客人中的准婆婆准父母看看生孩子需要置备一些什么样的日常用品,保障孩子成长的基本需要。
蒸洗(zoufsail)满月后,产妇需洗蒸气澡。水里放当地特有的“透骨草”及梨树叶、桃树叶等一些当地特有的几种山草树叶,用大锅一起煮好。用草帘围成圈,倒上开水让蒸气熏后,认为已无污秽,谁也不认为难为情。掌家婆也落得让众人欣赏、夸赞。只有经过蒸洗后,产妇才能进厨房、上楼房,才能做饭、和家人坐在饭桌上一起吃饭,也才能和别人一起交谈,随便可以走动。
传统习俗,产后三天才能洗澡,并且要用风藤草、益母草、金银花、牵牛花等草药熬制药水洗。这些草药具有舒筋活络、活血化瘀的功能,能帮助产妇更快恢复。产妇产后三天才能洗澡是有一定科学根据的,因为经过三天的时间,产妇的体力已经基本恢复,此时洗澡不容易感染。产妇坐月子期间不能出门吹风,是因为妇女分娩时的疼痛导致身体毛孔扩张,身上的毛孔都是虚的,如果吹风了,很容易落下关节疼痛、头痛等宫寒月子病。如果因为吹风导致感冒,那么对产妇和婴儿都是非常不利的。
开吃(kaitcouf)白族把婴儿开始吃饭菜的仪式称为“开菜(keitcout)”。专等别人家办喜事开八大碗席时,把婴儿打扮得花枝招展,由婆婆陪着儿媳抱上孙子,在开席前到达。然后请“福气旺”的老婆婆为孙子开吃。老婆婆带上婴儿坐于主位,口中边说着各类别的吉利语、神福话边从八大碗主菜中每碗夹一点放入一只新碗中,每样菜给孩子尝一点,吃不下就抹一下嘴唇,然后把碗底汤喝干净,称“衣禄碗”,预示一辈子吃喝不愁。
白族人认为行过开吃礼,才能给婴儿日常食物吃,否则吃了会拉肚子;婴儿半岁期,太阳落山后不能带出门,否则会染上邪气。
抓周(zualelyit)是小孩周岁时预卜婴儿前途的习俗。具有家庭游戏性质,是一种具有人伦味、以育儿为目的的信仰风俗。
新生儿周岁时,将各种物品摆放于小孩面前,任其抓取。传统的常用物品有笔、墨、纸、砚、算盘、钱币、书籍、食物、玩具等。如是女孩还要加摆首饰、花朵、胭脂、铲子、勺子(炊具)、剪子、尺子(缝纫用具)、绣线、花样子(刺绣用具)等。一般人家,相对简化。
大人将小孩抱来,令其端坐,不予任何诱导,任其挑选。看他先抓何物,后抓何物,以此来测卜孩子的志趣、前途和将要从事的职业。如果小孩先抓了印章,则谓长大以后,必乘天恩祖德,官运亨通;如果先抓了文具,则谓长大以后聪明好学,必有一笔锦绣文章,终能三元及第;如是小孩先抓算盘,则谓将来长大善于理财,必成陶朱事业。如是女孩先抓剪、尺之类的缝纫用具或铲子、勺子之类的炊事用具,则谓长大善于料理家务。反之,小孩先抓了吃食、玩具,也不能当场就斥之为“好吃”“贪玩”,要被说成“孩子长大之后,必有口福儿,善于‘及时行乐’”。总之,就是长辈们对小孩的前途寄予厚望,在一周岁之际对小孩祝愿一番而已。小孩抓周儿,也是民间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方式之一,寄托了父母对孩子的希望。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病灾,在缺医少药的过去,孩童的死亡率非常高,只能寄希望于传统的一些习俗来驱邪避灾,寻求心理上的安宁。
小儿夜哭(yaotkaol)小儿夜哭,一般认为是大人太阳落山后回家带了鬼*,一般到灶君前退一下鬼就行了。若连续几天半夜啼哭,就贴一张“天黄黄、地绿绿,家中小孩夜夜哭。过路君子念一遍,家中小儿再不哭”,一般能见效。若还不顶事,就认为是迷路了,据说是上辈子给人乱指了路遭报应。则就要到十字路口立一块指路牌,指明“向东某里到某地,向南某里到某地,向西某里到某地,向北某里到某地”。在路头煮饭献饭后,路人读过了,娃娃就会不哭不闹。
生育禁忌(roulcaitnaoljilhuil)白族孕产妇生活习俗是展示传统白族文化的一个视角,同时也是白族文化医学的具体体现。白族孕产妇生活习俗最大的特点就是“神药两解”,是白族人民历代口耳相传下来的,具有悠久的历史,或许其中一些民俗疗法与当代医学相悖,但它在白族聚居区的存在却是合乎情理的,我们需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所谓“神解”属于文化医学的内容,“药解”则是生物医学的范畴,文化医学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用文化治疗疾病。白族的文化医学根植于当地的传统习俗文化,一些疾病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当地文化限定的病”,是“神”在背后操作的结果,患者恐惧,从而导致身体不适,而当生物医学治疗效果不明显时,同时进行“神解”后,患者从心理得到放松,认为自己的病很快就痊愈,心情也随之愉悦起来。所以,“神药两解”可以达到身体和心理同时治疗的效果。白族孕产妇生活习俗中饮食习惯和日常护理等许多行为就属于生物医学行为。
孕期生活习俗中,孕妇及其丈夫都有许多禁忌。比如孕妇不能摘果子,不能吃兔子肉,不能参加红、白喜事,孕妇丈夫不能抬棺木、不能进产房。民间认为一旦打破这些禁忌就会给自己或他人带来不幸。生产时,胎儿生不出来就将家里的酒坛子、衣柜门打开,这些是“神解”的行为。
孕妇尽量不吃或少吃花椒、辣椒等刺激性强的食物,因为怀孕初期,食用辛辣食物会刺激胃肠,使孕妇反应加重,甚至导致流产的可能。产妇产后吃糯米酒、稀饭是非常科学的,因为糯米酒、稀饭有暖宫的作用。
鸡肉有温中益气、补虚填精、健脾胃、活血脉、强筋骨的功效,且易被人体吸收利用,有助于产后恢复。红糖煮鸡蛋安神补脑,有利于产后恢复。
白族认为产妇生孩子时要耗费体力,导致阳气不足,一些孤*野鬼就有机可乘,通过掩盖酒坛子、衣柜等有盖子的东西,使小孩不能顺利出生,打开盖子后,孤*野鬼无处藏身,也就不能陷害产妇和小孩。产妇生产第三天要到本境土主(本主)社杀鸡供奉祭祀“送子娘娘”,是因为白族相信产妇的顺利生产离不了“送子娘娘”和祖先等这类“神”的帮忙,他们也和世人一样,如果帮了忙不答谢,他们会怪罪。所以供奉他们,一是表达谢恩之意,二来祈求他们继续保佑平安。
衣胞之地禁止踩踏。白族人生育后,胎盘一般在卧室门背后挖一个小坑埋起来,所以出生的地方就成为了“衣胞之地”。当孩子大一点问自己从哪里来的时候,父母就会笑着说:你是门背后挖出来的。
白族最忌讳戴孝的人来踩生,所以婴儿降生后,家人要立刻用白石灰在门口撒三道弧线,并在门檻上缠一道青篾子。若是生男孩,还要在青篾子下加一只草鞋,有的还在大门上钉一个甑笆底,以示禁忌。不慎闯入产妇家者,必须送一碗新鲜稠米汤、红糖、鸡蛋、甜白酒和一土锅猪蹄子炖韭菜根给产妇吃。
大人小孩忌摸小孩子“顶门心”(头顶)。白族人认为被摸过顶门心的孩子今后长不高。
小娃娃夭折不用土埋,而是用席子捆绑挂于大树丫杈,不让尸体落地。尸体落地就会成为鬼*,还会再来“托生”,今后生的娃娃还会接着死,据说不落地*魄就不会托生了。白族人认为早夭的小孩子是“偷生鬼”来托生的,是家里德薄才招惹的,会一面做善事积德,一面采用这种极端的方式寻求心理上的解脱。
怀孕的白族妇女是令人又爱又怕的。爱是因为其孕育着家族的后代,为家庭延续香火,是功臣;怕是因为其是特殊群体,当地称之为“四眼人”,煞气重,容易冲撞别人。所以,对孕产妇的日常生活,形成了一系列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习俗。
孕期生活习俗禁忌繁多。孕妇不宜多干重的体力活,特别是不能爬果树、摘果子,否则果子会全部脱落;孕妇不宜参加红、白喜事,否则会冲撞当事人家;妻子怀孕,亲戚间若有人去世,丈夫不能帮忙抬棺木,否则生下的小孩容易得软骨病。
白族家教白族育儿注重身教,使婴儿不闻恶声。训斥说话不分场合、随便乱插言、说粗话的人为“没张嘎”(mouzanga,没家教、没有规矩的意思)。因此不让不洁之人(污秽、肮脏之人,命运不好之人,不受欢迎之人等)进产房或者接触婴儿母子,看似严厉,实则让人不能随便进出产房和产妇婴儿接触,避免母子感染。
值得注意的是在家庭教育中,白族妇女被赋予了和男人平等的权利和义务。汉族人认为“养不教,父之过”。白族人则流传“庄稼种不好坑一季,老婆讨不好坑三代”。虽然不妨有“推卸责任”的嫌疑,但是从积极的方面理解也有不少合理的成分,因为孩子小时候跟母亲在一起的时间更多,言传身教的影响更大。
白族家庭教育有许多“不能”。“不能砍树尖,就和砍人头是同样的过失”,让人养成爱护树木的习惯。“不能糟蹋粮食,下辈子没粮吃”“不能泼饭粒、踩饭粒,否则下雨打雷没处躲”,让人养成爱护粮食、敬畏自然的习惯。“洗漱不要浪费水,人到阴间要喝完生前所用过的所有水才能托生”,让人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吃饭桌上少说话,否则是骂饭”“吃饭大小便,头顶挖上三饭勺”“碗底要干净,碗底剩汤饭是糟蹋自己一辈子的衣禄,倒碗底就把衣禄倒掉了”等,则人养成饭桌礼仪。
白族家教语录
教儿教女,咬诗摆诫(像诵书背经那样)(要不厌其烦、持之以恒)。
小了不握(教育),大了不弯(成才)。
人看从小,马看蹄爪(教育孩子要从小开始)。
哭大的孩子,吊大的茄子(对孩子不宜溺爱放纵,要宽严适度)。
为人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见老问老,见小问小。
人要惜用(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惜禄(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惜财(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惜福(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贻子孙)。
福莫享完,苦要受完;钱莫使完,事要做完。
多栽花,少栽刺。
得罪一个人只要几句话,讨好一个人要花几担米。
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师娘跳假神。
为人处世犯的不说,犯的不做(不做违法的事)。
不要引头播祟(不唆使或挑头做坏事)。
饿一口,饱一斗。
越闲越懒,越吃越馋。
天掉馅饼要张好嘴(不要太懒)。
叫花子无种,一懒就成。
苦八角,用一块,是败家鬼。
勤汉走三转,懒汉压折腰(做事要巧动脑)。
有算计吃算计,没算计吃本吃利(生活中要善于动脑)。
吃不扣(吃不下去),饿不透;做不扣(做不了活),穷不透。
挣钱好比针挑土,使钱好比水冲沙。
置物不穷,卖物不富(做人要顾家)。
白族家风歌谣
五更鸡鸣,日出东方。众鸟叫唤,百虫飞翔。农工士女,须要离床。
读书小子,更要奔忙。戴起帽子,穿起衣裳。拿柴烧火,热水煨汤。
梳头洗脸,抱起书箱。出门走路,来到学堂。圣前作揖,各归书案。
立要正直,坐要端庄。头莫斜靠,手莫乱玩。翻开书本,念上几行。
声气响亮,更要心专。念足百遍,永记不忘。背了早书,作揖排班。
回家吃饭,不要偷玩。抬拢板凳,放下桌张。端出甑子,摆设酒浆。
饭碗几个,筷子几双。小菜两碟,腊肉一盘。酒壶杯子,铜勺瓷盘。
青菜白菜,豆腐粓稂。笋子菜豆,辣蒜葱姜。南瓜韭菜,芋头土蝉。
茨菇萝卜,腌菜鱼汤。花椒草果,炒面茴香。油盐酱醋,糕饼砂糖。
肚子吃饱,收回厨房。家中无事,就回学堂。抄书写字,提笔有方。
发笔磨墨,不要慌张。身要正直,眼莫斜观。口诵心想,耳听师传。
刀子剪子,锥砚纸张。各样器具,须要收藏。走路轻巧,脚步莫乱。
初一十五,磕头烧香。客人来到,站起一旁。快端板凳,请坐问安。
肚饿口渴,煮饭烧汤。放学迟早,路上莫玩。一直回去,父母喜欢。
哥嫂姊妹,叔伯姑娘。弟兄子侄,相待一般。相敬相爱,不可欺罔。
吃了晚饭,点起灯光。念熟早书,才去上床。
综上所述,白族诞礼是伴随着神秘色彩的一个非常繁琐的过程。其过程体现了神权、族权、父母权、公婆权、夫权、妻权、舅权、寄父母权。这些权利既相互补充,又互相制约。在这样的民俗制约下,哪方“越权”过多干预或不作为,必然受到另外几方的合力“联合声讨”,加上贯彻于各个环节的禁忌民俗,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妇女怀孕生育过程中各方协调一致。其目的在于最大可能地保障婴幼儿的权利,让母子能在相对富足又充满人文关怀的环境条件下健康成长,最大可能地给新生的婴幼儿提供基本的生存条件。这一条件在社会经济不发展的过去显得尤其重要,是一个家庭、一个家族、一个民族发展的必备条件。
通过一系列的禁忌、规矩,使有关各方心生畏惧而不至于过分,在尽可能短暂的时间空间里尽快达成共识,专心一致、尽心尽力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让母子能在相对理想宽松的环境中哺育下一代,保护母子身心健康。一道道禁忌,就是一道道保障母子健康成长的规矩,提醒旁人,不能逾规逾矩。
注:粗体字后括号里是拼音白文,是白语生育专用词。
THEEND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