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县长顺口溜讲话只能成为孤例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委常委、副县长石明,日前在参加当地一个开工仪式时发表了“顺口溜”讲话。讲话稿主体共四个部分,每个部分就像五言诗一样,共用320个字概括了“几场大暴雨,把桥冲坏了”、“大河乡政府……连夜打报告”以及当地热心老板赞助修桥的过程,并要求施工者要保质量、工期,句句押韵。此事在上曝出后,引起民热捧。据介绍,参加开工仪式的当地老百姓也说,这个县长讲话不打官腔,能够听得懂他说的话,中间响起好几次掌声。(8月28日《南方都市报》)
《南方都市报》的报道中引述了石明320字“顺口溜”讲话的全文。从讲话稿内容看,基本上清楚表达了建桥原因、项目立项过程、赞助企业主介入的情况,还提出了施工质量要求。非但如此,这篇“顺口溜”讲话还包括了讲话者对暴雨冲坏桥梁影响民众出行的忧虑和感叹,以及对企业主赞助修桥的感谢,可以说是声情并茂。
这样一篇讲话包含丰富内容,最确切地表达了讲话主旨,还抒发了讲话者的感情,却仅仅只有320字,让人听得明白又不至于产生厌烦情绪,与如今通行的空话、套话甚至假话、大话连篇的官员讲话作风形成了鲜明对比,难怪能让来参加开工仪式的老百姓也拍手叫好。
公职人员最爱看“演讲与口才”一类的图书,想必也知道,在谈话、演讲及其他一些形式的即席发言时,要根据受众的实际情况规划讲话结构、内容与表达方式,注重趣味性与互动性。石明是不久前才从四川省委政研室调到兴文县任职的,显然有很扎实的文字功底,这使他能够自行撰写出一篇“顺口溜”讲话并确保达到讲话效果。没有政策理论研究部门、秘书部门工作经历的官员,很可能不具备编撰这类“顺口溜”的能力,但也完全可以将自己的讲话变得言简意赅。
虽然官员们知晓且认可把讲话“讲”短的重要性,他(她)们在作为听众时,也往往对又长又臭、空洞乏味的讲话、报告感到反感;但是一旦需要自己登台时,事前还是习惯于让秘书把讲话稿写得冗长繁复,在台上还要发挥多讲一些,非要把讲话时段拉长,非要透支完台下听众乃至台上其他与会领导的耐性不可。石明的“顺口溜”讲话在开工仪式现场和上都引起震动与好评,就在于打破了上述这种“传统”。
问题在于,为什么不在少数的官员在讲话问题上会表现出分裂式的态度,即在认同讲话“讲”短的同时,延续又长又臭的讲话方式?这恐怕得从当下官员面临的职能职责体系、履职方式说起。尽管近几十年来,国家和各级地方推动开展了多次机构改革,裁撤或合并有关职能部门,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管理需要、政府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方式决定了,政府体系仍在膨胀之中,这就导致部门间协调越来越困难、政务决策到落实环节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衍生出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的现象——而在这些文件中,套话用得越多,特别是措辞严厉的套话用得越多,越能显示上级领导或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同样,出席某些会议的领导级别越高、高级别领导发言的篇幅越长,甚至可以说废话空话越多,越能体现领导对会议议事主题的重视程度。
简言之,不改变政府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方式,不把部门间协调以制度、流程的方式界定下来而是继续采用领导开会协调来解决问题,官员与会讲话又长又臭的风格很难改变。在这种背景下,“顺口溜”讲话只能成为一种孤例,无法复制推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