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味
二十一世纪又一个重大的发现,硒元素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微量元素之一,它可以延缓人体细胞衰老,抑制癌细胞的生长,而我国大部分地域的土壤里面,硒元素的含量是稀缺的。
专家早年对万阳山脉的土壤成份的检测分析,万阳山脉周边范围的土质硒含量丰富,属于富硒土壤,以灰褐色为主体的土壤厚实,疏松,肥沃,植物种类繁多茂盛,简直就是一个神奇的自然宝库。
万阳山的下山腰,林荫幽深,藤蔓缠绵,沟壑纵深,溪流交错。连接一峰尖北面的诸多山峰,峻峭秀丽,与丫柱山后山地方塔一带地形地貌相似,呈现“九关九守”之气势。老人们常讲,那是盛产黄金,出霸王的地方。我们去飞鹰岭探访时发现,小溪边有几处圆形凹陷的石洞,打磨得光滑细腻,据考证是当年人们淘金留下的痕迹。飞鹰瀑从山顶一泻而下,近百米的落差,气势磅礴,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我顿时呆在那里了。飞鹰瀑再往下,一个接一个的瀑布群,简直是一幅幅秀丽的江南美景图,它们巧妙的结合,形成了万阳山脉独特的有待开发的宝贵的旅游资源。
生长在丛林中的红稠,黄稠,金弹子以及鹅脚板,堪称植物中的活化石,她们用自己美妙的身姿,构成了一道道独特的自然景观。
药材种类繁多,七叶一枝花,马蹄香,血藤,黄柏,肉罗汉,双勾,水菖蒲,金银花等等,都是属于名贵实用的中药材。山里人靠山吃山,有许多的老百姓,常年在大山里面寻宝,他们懂得对自然保护,能夠合理利用,他们挖一部分后还会保留一部分,可以做到繁洐生息。
步入万阳山的半山腰,你会发现,山竹成了植被的主体,据初步统计,总面积在万亩以上,若把它比作竹海,那是恰当的很。山风呼来,嗖嗖作响,似波滔翻滚。
清明过后,人们常说的雨后春笋,长满了山坡,山里面到处是扯笋子的人,他们大多数都是年长的老人。把鲜嫩的竹笋子挑回来,放在老天锅里煮熟,就可以拿去卖了,价钱便宜得很,有的商贩弄到城里,价格会翻上好几倍。但也有人都舍不得卖,他们把竹笋晒干,留给在外打工的儿女们。
以前的油纸伞的骨架和伞把就是用这种山竹做的,那种油纸伞不仅环保,还比起现在的伞耐用多了。
无论是什么时时候,只要你进到山里,就能尝到很特别的美味。茶苞,挑挑儿,蜜蜜儿,半吊儿,树莓,野葡萄,野桃,野樱桃,野梨,羊奶子,罗汉果,八月札,羊桃(野生猕猴桃)等等,它们分别生长在不同的季节。
“七月羊桃八月札,九月粟子打哈哈”,这句俗语山里人几乎都知道。到了农历七月,人们就会上山摘羊桃,乡里人以前不了解它的营养价值,其实不是太喜欢,也许是太多了太普通的缘故吧。现在若是到了城里,那可是抢手货。黑沙子弯里的羊桃又大又甜,我十几岁的时时候,经常上山,用包袱包着挑回来。若是到了霜季,挂在藤条上的羊桃有的软了,首先闻到的是透入心脾的醇香,再撕开一层薄薄的表皮,吃上一口,是满嘴的甜。每每想起这种味道,口水会不由自主的流出来,千山万壑的美景也会浮现在脑海中。到了农历八月,八月札挂在藤上就会张开口,被包裹着的乳白色的果肉变得得软软的,味道细腻甜软,然后把黑色的籽吐出来,这种感觉就是爽,很多人都特别爱吃。
在七十年代,我们村有一个人因为家里面没饭吃了,把饭馆里面的面粉偷了几袋,结果被发现了,他便躲到了山里面,就是靠吃这些野果,野菜,在山里头躲了几年,周围的人还以为他失踪了。这个人叫大奎,他是管家岭武状元的宗室传人。听我父亲讲,这位武状元曾经舞过的宝刀,有一百二十斤重,而大奎身材高大魁梧,他单手把大刀舞得来回自如,呼呼咋响。可是,这把具有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大刀,在动荡期毁掉了。
一峰尖茶厂和农庄就建在笋子溪水库堤下边,开车可以到西弯里。这里也成了进入万阳山的最理想路径。
万阳山的茶叶远近闻名。还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易家弯的老百姓和七五干校的学生,在万阳山的北面山坡,培育了一片一片的茶园,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这些茶园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仅如此,一棵棵老茶树已经成为摇钱树。这种茶叶纯天然,远离了农药化肥和空气污染。春季,茶农们把一个个嫩绿的小尖尖从茶树上採回来,经过传统的手工制作,做出来的这种毛尖茶贵比黄金。
农庄的生意好的很。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发生了很大在的变化,希望能夠远离城市的暄嚣而寻找山里面那份自然的宁静。由于社会的飞跃发展,城市已经变得越来越拥堵,这些年登山的人越来越多了,乡间的那种自然景观成了许多城里人的向往。
山里面清新的空气,是一个巨大的天然氧吧,可以让工作疲倦的人得以“疗养”。上山下山的人大都会在这里歇歇脚,喝杯茶,或者要老板娘把山里人拿手的绝活使出来,让大家美美的搓上一顿。山里人讲求实在,绝对是物有所值。腊肉煲笋子,其味堪称一绝。只要你来,就舍不得走。
正因为万阳山独特的土质特性,以及优越的地理环境,山里的许多老人,身体健硕,还有不少的百岁老人。
甘溪村的何海生老人,已经一百多岁了,每到赶场,还能挑二三十多斤药材,步行十多里到街上来卖,时常还会找我聊上几句,他对生活的要求不高,简单,质朴,典型的老一辈中国农民的代表。他搞的药材,弄得很干净,晒的很干,挑不出一点毛病。他信的过的人从不同你讲价钱,信不过的,理都不理。自从我认识他二十年以来,他每次上街都是步行,从不乘车,他经常讲,舍不得花冤枉钱,走路舒服些。他是我祟敬的人,在我心目中是伟大的,就象我心目中我祟敬的这座大山一样!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位百岁老人还有另外一个特殊身份,常德保卫战中幸存下来的抗战老兵,但他很少同别人提起,也许,他不敢回想当年的那种惨烈的景象。
几天前,我和几个老同学去摘山楜椒,山坡上,看见一株株山百合正盛开着,散发着淡淡的芳香……
-END-
作者
唐春福,笔名东方万阳,60后,受你们这群文学爱好者的影响,出来凑热闹。
往期
洑水河边(11),消逝的渡口
编辑
胡邹不胡诌
校稿
胡邹不胡诌
按语
唐春福
配图
李卫东
封面
李卫东
湘
里翠峰植根于乡土
为乡土创作者提供网络文学创作品牌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