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婧,俞超芹,程雯,翟东霞,张丹英,俞瑾,孙帅,姚睿嫔,白玲玲
(海军医院,上海市杨浦区长海路号,)
目的观察化瘀解毒方联合化瘀散结灌肠液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EM)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75例EM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25例。治疗组予化瘀解毒方联合化瘀散结灌肠液治疗;对照组予孕三烯酮胶囊口服,每次2.5mg,每周2次。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大小、血清CA水平、子宫内膜异位症生活质量量表(EPH-5)评分,以及药物的安全性及不良事件。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4.78%和86.36%。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评分、EPH-5评分及血清CA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囊肿缩小(P0.05),且两组治疗后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事件发生率(4.35%)明显低于对照组(68.18%)。结论化瘀解毒方联合化瘀散结灌肠液可有效治疗EM患者,明显减轻疼痛症状,缩小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降低血清CA水平,改善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好。
子宫内膜异位症;化瘀解毒方;化瘀散结灌肠液;疼痛;生活质量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是一种子宫内膜腺体和基质种植生长于子宫腔以外的疾病,具有症状多样性、病变广泛性、侵袭性、易复发性等特点,是一种难治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痛经、不孕、慢性盆腔痛等,严重影响着女性的生活质量,在育龄期女性中发病率达5%~15%。目前用于治疗EM的药物种类虽然很多,但存在长期服用副作用多、停药后易复发等弊端。我们在临床中发现中医药治疗EM在减轻症状、预防复发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且中药内服结合中药灌肠治疗优势更加明显。本研究旨在观察化瘀解毒方联合化瘀散结灌肠液治疗EM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中医药在EM治疗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1临床资料
1.1诊断标准
根据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子宫内膜异位症协作组年制定的诊断标准:1)痛经呈渐进性;2)经期伴少腹部不适,进行性加剧;3)周期性、渐进性直肠刺激症状;4)妇科检查时在阴道后穹窿、子宫峡部或子宫骶骨韧带等处有触痛性结节;5)附件囊肿或伴黏连、紧张感;6)未经抗炎治疗时附件肿块月经前后有明显变化;7)腹腔镜检查发现典型EM病灶或对可疑病变进行了组织学鉴定;8)EM术后复发者。凡有以上1)~3)中任意1项和4)~6)中1项,或7)或8)即可诊断。
1.2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2)年龄18~45岁,非绝经期、非晡乳期女性;3)近3个月内未服用激素类药物者;4)自愿参加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排除标准
1)合并子宫腺肌症、炎性包块等疾病者;2)合并心脑血管、肝、肾疾病及糖尿病、肿瘤等严重疾病者;3)精神病患者以及长期饮酒或服药影响认知者;4)对本试验药物或对照过敏者;5)凝血功能障碍及既往有血栓性疾病的患者;6)正在参加其他药物临床试验者。
1.4—般资料
年3月至年4月就诊于海军医院门诊患者75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按2:1比例分为治疗组50例及对照组25例。
治疗组中已婚39例,未婚7例;有流产史者3例,既往行卵巢囊肿剥除术史13例;痛经者30例,非经期盆腔痛者9例,具有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者43例;年龄21~45岁,平均(33.37±6.25)岁;体重指数16.69~27.10kg/m2,平均(20.84±2.63)kg/m2;初潮年龄12~15岁,平均(12.94±0.94)岁;病程1~个月,平均(37.65±31.70)个月。
对照组中已婚17例,未婚5例;有流产史者2例,既往行卵巢囊肿剥除术史7例;痛经者17例,非经期盆腔痛者7例;具有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者20例;年龄20~45岁,平均(31.32±6.41)岁;体重指数18.78~27.99kg/m2,平均(22.14±2.71)kg/m2;初潮年龄11~15岁,平均(12.70±1.13)岁;病程6-个月,平均(52.0±32.26)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2.1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化瘀解毒方联合化瘀散结灌肠液治疗。化瘀解毒方组成:黄芪30g,升麻9g,莪术9g,桃仁9g,蒲黄9g,乳香9g,没药9g,大血藤30g,败酱草30g,牡丹皮12g,赤芍15g,土茯苓30g,薏苡仁30g。服法:每日1剂,早晚各1次,经期不停服。灌肠治疗:每晚使用化瘀散结灌肠液(青海瑞成药业有限公司,批号:H)50ml灌肠。将化瘀散结灌肠液加热至40°C。患者排空大小便,取右侧卧位将肛管插入直肠12~14cm,缓慢推入药液,以每分钟30-40滴为佳,时间约15min,以下腹感觉温暖、舒适、无便意为宜,拔出肛管后卧床30min以上。经期停用。
对照组:给予孕三烯酮胶囊(每粒2.5mg,华润紫竹药业有限公司,批号)口服,每次2.5mg,每周2次,第1次于月经第1天服用。
两组均治疗3个月经周期。
2.2观察指标及方法
2.2.1疼痛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0?10‘0”表示无疼痛,“10”代表难以忍受的最剧烈的疼痛)评分。
2.2.2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大小于月经干净后3~5天行妇科检查及子宫附件B超(CV型,飞利浦公司)检查,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最大径线变化情况。
2.2.3血清CA水平患者在治疗前后于月经干净后3~5天肘静脉采血,分离血清。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CA水平(试剂盒由美国雅培公司生产,批号M88)。
2.2.4子宫内膜异位症生活质量调查量表(EPH-5)评分主要从身体、心理、社会3个维度于患者治疗前后进行生活质量评价。
2.2.5安全性及不良反应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等变化情况,并随时记录服药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
2.3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修订标准进行疗效判定。1)痊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妇科检查及B超检查异位灶均消失;停药6个月内未复发者。2)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或者显著减轻,妇科检查及B超检查异位灶减少1/4及以上。3)有效:临床症状较前稍减轻,妇科检查及B超检查异位灶未增大或减少矣1/4。4)无效:临床症状未见明显改善,妇科检查及B超检查异位灶未见明显变化;或进展性疼痛再次复发,B超检查异位灶再次复发或减小的异位灶再次增大。
2.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及组间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两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治疗组50例,其中中断服药者1例,中途退出行腹腔镜手术者3例,完成观察46例;对照组25例,其中中断服药者1例,中途退出行腹腔镜手术者2例,完成观察22例。
3.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中痊愈0例,显效19例(41.30%),有效20例(43.48%),无效7例(15.22%),总有效率为84.78%。对照组分别为0例、12例(54.54%)、7例(31.82%)、3例(13.64%)及86.36%。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
治疗组有痛经患者36例,对照组17例。表1示,两组治疗前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疼痛评分均明显下降
(P0.01),且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大小比较
治疗组有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43例,对照组有20例。表2示,两组治疗前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最大径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最大径线均缩小(P0.05),且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A水平比较
治疗组血清CA水平升高者24例,对照组12例。表3示,两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清CA水平均下降(P0.05),且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EPH-5评分比较
表4示,两组治疗前EPH-5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EPH-5评分均下降(P0.05),且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6安全性结果及不良事件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四项等均未见明显异常变化。治疗期间,治疗组出现2例不良事件(4.35%,2/46),表现为腹泻;对照组出现15例不良事件(68.18%,15/22),主要表现为停经、阴道不规则出血、体重增加、情绪改变、潮热等。治疗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4讨论
EM属于中医学“痛经““癥瘕”“不孕”等范畴。EM异位病灶在雌激素、孕激素的作用下出现周期性出血和坏死,异位病灶所出之血,中医称之为“离经之血’。“离经之血”不循常道,无法排出体外,积于盆腔或其他部位,瘀血留蓄体内,阻滞胞脉、冲任,故不通则痛,出现诸多疼痛症状(如痛经、盆腔痛等);胞脉不畅,冲任失调,不能摄精成孕,故出现不孕;瘀血日久,极易化热成毒,转化为瘀毒,出现盆腔炎甚至纤维化引起结构的改变。因此,治疗时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为基本治疗原则。
化瘀解毒方中桃仁、莪术为破血消癥药,并能行气止痛;败酱草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之功;大血藤味苦性平,有清热解毒、活血散结、通络止痛之功;此四者为主药,共奏祛瘀解毒之效。蒲黄味甘性平,生用性凉,能通经、消瘀止痛,尤为妇科常用药;牡丹皮、赤芍能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此三味药共为臣药,协助君药共奏清热活血、散瘀止痛之效0《妇人规》载:“凡妇人经行作痛,挟虚者多,全实者少”,临床上本病亦多见于素体亏虚,加之病程长、易反复,且长期服用消癥之品难免伤及脾胃之气,正气耗损,不耐攻伐,故予黄芪温之以气补形不足,补之以味益精不足。乳香、没药并用以行气活血止痛,为宣通脏腑、流通经络之要药。升麻清热解毒,升举阳气,与黄芪配伍使用增强补中益气之效。土茯苓、薏苡仁清热利湿,渗利下导,既可引药下行,又导血水下排。此六者共为佐药。总之,以上诸药君臣分明、佐使得当,共奏祛瘀解毒、通络止痛之功效,使久瘀得消、蕴毒得解,络通则痛止。在此基础上,我们配合中药灌肠以提高疗效。化瘀散结灌肠液是在《医宗金鉴》桃红四物汤基础上化裁而成,具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清热解毒之功。由于灌肠液直达病所,既易于吸收,又减轻了消化道的负担。
孕三烯酮是合成的19-去甲睾酮衍生物,具有抗雌激素、孕激素作用,可以降低血中性激素结合球蛋白及雌激素水平。由于是雄激素衍生物,故易出现雄激素样副作用如痤疮、情绪改变、毛发增多等。此外孕三烯酮主要通过肝脏代谢,还可能出现肝功能损害、血脂异常、体重增加等。因此,临床患者依从性差,不宜长期服用。
综上,化瘀解毒方联合化瘀散结灌肠液治疗EM,临床疗效确切,可改善患者疼痛症状及生活质量,降低CA水平,缩小异位囊肿大小,且不良事件较少。但由于本研究纳入病例较少,因此我们将进行多中心、大规模、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以进一步验证化瘀解毒方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PARASARP,OZCANP,TERRYKL.Endometriosis:epidemiology,diagnosisandclinicalmanagementJ.CurrObstetGynecolRep,,6(1):34-41.
2]GIUDICELC,KAOLC.EndometriosisJ].Lancet,,64():.
3]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子宫内膜异位症协作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指南J].中华妇产科杂志,,50(3):-.
4]KOBAYASHIH,HIGASHIURAY,SHIGETOMIH,et
al.Pathogenesisofendometriosis:theroleofinitialinfectionandsubsequentsterileinflammation(Review)J].
MolMedRep,:9(1):.
5]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41.
6]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子宫内膜异位症、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及不孕症的中西医结合诊断标准J].中西医结合杂志,,11(6):-.
7]王晓东,陈岩,李沛霖.孕三烯酮联合尿促性素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性激素及受孕率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9(22):-.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