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血藤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民俗文化族内多元与族际单一高华瑶族药
TUhjnbcbe - 2021/7/17 4:17:00
北京中西青春痘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8582703.html

问题的提出

生产性保护的概念自提出以来,一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热点之一。聚焦生产性保护中非遗的表演化、商品化、真实性、整体性,学者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学者认为要避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度商业化与旅游化,强调非遗核心技艺的完整性保护。另一部分学者则认同市场作用,主张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针对性发展。年,《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发布,将生产性保护界定为:“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因此,各级部门随之开展了一系列的生产性保护基地建设工作。

瑶族药浴早在年就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多种植物配方对风湿类、皮肤类、妇科类疾病的良好疗效闻名。通过年政府投资改造瑶族药浴设施,年编制《高华村瑶浴休闲度假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贵州省从江县高华村成为了区域内最有吸引力的瑶浴主题文化旅游村寨。年,高华村被贵州省文化厅命名为“高华瑶浴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村民们积极种植药浴药材,开办体验药浴的农家乐,获得了丰厚的经济收入。拥有“药浴谷国家AAA级景区”“瑶浴之乡”称号的高华村,年接待游客达1.8万人次,总收入约万元。瑶族药浴这一日常生活洗浴方式,开始由寻常变得不同寻常,从瑶族村民日常生活中凸显出来成为民族文化的表现方式和当地人们的主要经济来源。

日常生活中多元的瑶族传统药浴

高华村位于从江县翠里瑶族壮族乡东部,是一个瑶族村寨,海拔米左右,气候属中亚热带温暖类型,1月最冷平均气温为8摄氏度左右,7月最热平均气温为28摄氏度左右,四季温暖如春。

高华瑶族以爱好泡药浴而闻名。村民的药浴分为日常保健药浴、治病药浴、月子浴和仪式性药浴4种。

日常保健药浴是每晚每个人都要泡5~10分钟的一种日常洗浴方式。药浴中的原材料是自己或家人上山采摘的药用植物,可直接熬煮,也可晾晒后再熬煮。熬煮的药水放入特制的杉木桶中,一家老小按照辈分次序和男性优先的原则依次进行沐浴浸泡。

治病药浴则是根据病情,有针对性地配药、上山采药,然后进行熬煮,每天泡两次,早晚各一次,每次最少半个小时,泡到病情康复为止。

月子浴是专门针对产后妇女实行的药浴。一般生完孩子满3天之后,产妇就开始洗药浴,此时的药浴原材料也多采用消炎、补充气血、恢复体力的药材。

仪式性药浴是指在人举行出生礼、度戒(成人礼)、丧葬仪式时施行的药浴。这种类型的药浴主要强调象征意义,有“洁净”身体或洗去污秽的寓意。

高华村民实行的这4种药浴,在原材料的配方以及植物的采摘上也各有不同,体现了瑶族与当地生态环境、社会生活互动形成的药浴知识体系、多元的家庭实践行为和整体性的观念系统。下文将从传统药浴的原材料、加工、使用空间和浸泡规则逐一阐释。

(一)传统药浴的原材料

高华村不做药浴农家乐的村民日常洗浴所使用的主要药材是崖豆藤、半枫荷(当地称为薄枫荷)两种。洗月子浴必用的药材石风车子在日常生活中也会使用。这3种药,当地人称为大药,在大多数人家房前屋后都有移栽的现象,尤其是老人,房前屋后会种得比较多,避免年老后要经常上山采药的不便。

在我国中医药学体系中,半枫荷是治风湿、痛风的主药;崖豆藤的功效也是主治风湿和痛风;石风车子则主要有补气血的功效。在瑶族传统知识体系中,村民认为日常泡的薄荷枫和崖豆藤有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的功效,妇女月子浴使用的石风车子则有快速愈合伤口、恢复力气的功效。通过对村里的非遗传承人和村干部进行访谈,笔者汇总出药浴部分植物一览表如下,见表1。高华村的村民对于这些常用药的形状、生境等有着一套自己的传统知识,虽现在大部分常用药已经规模化种植,但是关于药材的信息仍隐藏在药材瑶语名字中,如:崖豆藤,瑶语称为libangji,意思是生境通常在悬崖边,喜欢攀沿着岩石生长,具体见表1。

可以看出当地瑶族药浴主要治疗痛风、风湿,以及感冒、发烧等常见病症,这与当地山林密布、海拔高、气候湿寒的自然生态环境息息相关,日常药浴的药材选取、培育是当地人民与自然环境互动,经过时间的考验而积淀流传下来的传统知识体系。

治疗药浴在植物配方上根据治疗的病情各有不同。同时,在采摘方式上也更具有隐秘性。首先,治病药浴使用的药材必须来自山林,不能使用种植基地栽培的药材。采药的那天,采药师傅清早就要用布包着一些米偷偷出门。如果路上遇到有人问,你去哪里?去干什么呀?就得马上回家,改天再去采药。当顺利地到达采药地点时,需要放几粒米在准备采摘的药材植物旁,并且对药材说:“我是谁谁谁的孩子,祖先将药方传给我,请你保护我,我要给谁谁谁治病”之类的话。上述仪式细节体现了当地瑶族对于“万物有灵”的信仰残存。村民认为秘密出行可以避免恶鬼干扰,采药时自报家门可以获得植物神灵的保佑,使得治疗药浴具备“神性”,更加灵验。

仪式性药浴主要在当地瑶族的出生礼、成人礼(度戒)、死亡仪式上使用。在出生礼上,新生儿和母亲一定要用药浴清洗身体,并且由师傅对新生儿洒药浴水,表示清洁血污,从此他才是一个干净的人,可以步入人世;度戒药浴虽然配方与平时一样,但讲究药材采摘必须由家中的成年男性亲自上山区采摘,女性不参与;死亡仪式上的药浴,当地瑶族会加入一种长满刺的藤来进行熬煮,当地人认为这种汉语意思为“藤王”的植物具有让身体、灵*洁净的效用,能有效地祛除身上不洁的东西,吓退恶鬼。

高华村的瑶族传统药浴针对不同时间、不同的病情、不同的人生仪式都有不同的药浴来进行处理,这其中不仅蕴含着当地瑶族长期以来面对潮湿生态环境以及不同疾病的丰富的药理性知识,还蕴含着多元、整体的自然观念。

(二)传统药浴的药水制作

高华村村民日常药浴的药水熬煮都是在厨房进行的,多是由家中女性熬煮。多数家庭熬煮时使用当地铁锅熬制一大锅药水,也有老年夫妻使用小铝锅熬煮仅够两人使用的少量药水。楠竹和杉木是当地使用的燃料,家家户户都有种植,也都有储存。目前高华村所有人家都使用这两种燃料,不使用电或煤气。煮药的锅专门用来熬煮药浴药水,不做他用。有的老人在不熬煮药材的时候也会将药材放在锅中浸泡。不论你何时打开锅盖,都会看到药材。熬煮的药材一般只有上文提到的崖豆藤薄、荷枫、石风车子这3种大药。熬煮之前先去取事先砍伐储存好的楠竹或是杉木备用,锅中加入清水和经过简单捆绑制成的药材(不需要剁碎),待水沸腾后继续熬煮30~40分钟即可。夏天熬煮时间可减少一些,冬天则可延长一些。熬药一般在下午5点左右进行。熬好药水后,将特制的竹篾和筛子放于锅中,用勺子在竹篾中将药水舀出,这样可以很好地过滤药渣,然后倒入灶边的杉木桶中放凉。瑶族村民通常饭后泡澡,如果做了农活出汗多的时候则会在饭前泡。当天煮完的药并不会直接丢弃,一般会第二天再熬煮使用一次后丢弃。

传统药浴的制作加工体现了当地的社会性别分工,男性平时在山上做需要消耗较大体力的农活或者是去别人家里、周边村寨做小工,女性则主要负责家畜家禽的饲养、较轻的农活和日常药浴的熬煮。因日常药浴植物都是草本类植物(治病的药浴会加入木本类植物),加工方式较为简单,只需要用手折断、缠绕,或者用镰刀砍割。而且因为一家人共泡同一桶药水,所以,药液熬煮加工中不论是准备燃料、水和药材,还是后续的舀药等程序,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都比农家乐瑶浴经营要少,一切都贴近日常生活最实际的需要。

(三)传统药浴的洗浴空间

在高华村,瑶族民居按照原材料划分基本只有两种,纯杉木和砖木混合。无论是何种材质建的房屋,其内部的空间安排基本保留了传统样式。以杉木房为例,由于居住地大多处于山坡上,因此建造房屋时底层为一半实地、一半悬空的干栏式房屋结构,多以木柱支撑,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也出现部分家庭改用红砖、混凝土结构。房屋一般三层,其中神龛是房屋最核心的神圣空间,位于房屋的二层,通常面对着山的方向。一楼用于圈养牲畜,三楼用于储存粮食和晾晒药材。人们会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但无论对这些空间进行怎样的改动,火塘和神龛都会同处在二楼的同一空间内,且该空间面对着山,而厨房和该空间之间必定有遮挡。

不做药浴接待的普通村民,药浴的浴桶多摆放在二楼厨房位置。理由有二:一是根据房屋结构,一楼往往地势低洼或者是半边楼,二楼地势较高,仅有下水管道也在二楼,在二楼泡药浴与该村地势和水流方向有关,方便村民将泡完后的药水直接倒入排水系统;二是根据村寨和房屋供排水管网情况与水管的构造,该村的自来水系统是近年来为了发展药浴在村寨高处修建蓄水池后才安装的,原有的水流系统与管道是村民用竹子自制根据村中水势建造的。因此,在使用水管之前,使用竹子引水排水。值得注意的是,高华瑶族反复强调,如果屋内有神龛,则不允许除主人外的任何夫妻或者情侣同房。当地人认为这是不洁的,会对主人家造成危害。即使是主人家的亲戚或者父母来到这家留宿,当晚也是要分房睡的,神龛意味着绝对洁净,所以浴桶绝对不能放在神龛前,多放在厨房。

(四)传统药浴的浸泡规则

即使经营药浴农家乐的村民,日常药浴时仍是按照传统“一进一出”的方式进行。如果家中有宾客时,会让客人先泡,而后按照先男后女,先老后幼的顺序洗浴,年幼的孩子可以跟爸爸或妈妈一起泡。洗浴时,赤身入桶,较早的木桶是圆柱形,泡澡人在里面蹲坐,药水盖过肩头,现在高华村的木桶为椭圆形,泡澡人半躺在里面,药水与胸部持平。村民泡澡一般5~10分钟,1次即可。如遇洗头,并不会在木桶中进行,而是使用另外一个水盆来洗头,或者直接淋浴。药浴的木桶只用来盛放药浴水。

在进行治疗药浴和月子浴浸泡时,浸泡规则有所不同。治疗药浴要求病人辅以内服药。月子浴有代际差别。当地生育医疗条件改善之前,瑶族女性在家生产,生产当天就要进行浸泡,1天1次,每次的时间多为半个小时到1个小时之间,以个人感受为主。现在,医院生产和剖宫产手术的因素,当地女性一般在生产3~7天后出院回家的时候才泡第一桶药水。

高华地区瑶族的传统药浴,无论是原材料采摘、药水熬煮、洗浴空间还是浸泡规则,都蕴含着当地多元的家庭实践行为和整体性的观念系统,是瑶族与当地生态环境互动的智慧结晶,维系着民族内部的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

旅游实践下族际单一的瑶族药浴

在“高华瑶浴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建设之后,高华村的药浴结合着旅游呈现出多方面的发展变化,种类多样的日常药浴被统一规范化的药浴体验旅游产品所取代,基于服务的现代市场观念也使得原材料种植、药水加工、洗浴空间、浸泡规则等在旅游进入后都发生了新的变化。

(一)旅游药浴的原材料

瑶族药浴最多有几十种中草药。在高华村被评为瑶族药浴的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后,高华村将瑶药种植纳入了林下经济发展规划。规划种植面积亩,村中每户人家都在基地有土地,做旅游接待的农户可以承包其他村民的土地或者向其他村民收购药材。基地种植的主要品种是常见药材,主要有半枫荷、崖豆藤、鸭脚罗伞、石风车子、草珊瑚、野姜、毛桂、香港鹰爪花、大血藤、金钩藤、云南樟、瓜胡木等10余种中草药。接待客人们的药浴药材通常由瑶药基地提供,一桶药材最少10余种,多达30余种,客人们的药材配方根据每家每户的药材储备稍有不同,但其主料不外乎上述植物。为了提升游客体验,针对游客的药浴,在药材上尽可能地多元化、丰富化,增加了一些活血的药材。在访谈中,被访谈者常常提及他们给游客的药材不会选药性很强的,因为很多游客第一次泡或者很少泡,不像他们瑶族经常泡,药性太强游客们受不了,出现过客人在泡澡时因时间过长而晕倒的情况。有的农家乐主人坦言:“我们现在做旅游,游客是来玩的,但求无功,不求有过,万一给客人泡出问题了,我们也承担不起。”虽然药浴以对各种病症的功效而闻名,但在旅游瑶浴中使用的药材仍然主要是以活血、养生功效为主。

对于有特殊需求、来治病的游客或者病人,很多农家乐经营者都仅仅提供住宿,治疗则是由村中药浴传统知识非常丰富的两位非遗国家传承人来进行。这也是针对具体病症,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接受治疗。在高华,瑶族药浴的旅游享受和治病功效对于游客来说是分离的,村民们的态度也是谨慎的。药浴的功能因为面向不同主体——族内群体还是族际群体,发生了显而易见的变化。

由于乡村旅游所带来的药浴产业化的发展,大量的游客进入高华村进行药浴体验,原有的药材数量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多的游客需求,村里进行了中草药生产基地的开发和中草药的规模性种植,对于药浴植物的种植数量和种类都进行了规范化、规模化管理,游客药浴药材由各家各户在种植基地采摘,若还是无法满足,则可以向村里的中草药合作社统一购买。“旅游+药浴”的发展模式,除了带给高华村经济效益之外,也对生态环境提出了挑战,原有自然生长的药材植物和燃料已无法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需求,倒逼其改变传统模式进行药材规模化种植和生产。有些药材需要几年才能长成,由于气候和药材储量的不同,近年来该村已经出现频繁到广西境内去采摘药材的情况。同时,燃料改革也迫在眉睫,不断增强的长期燃料需求对于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值得警惕。

中草药种植基地的出现使得当地的年轻村民很少进山采摘药材,关于药材的瑶语命名所显示的药材性状及生长环境描述对于当地年轻人来讲,没有了具体实践的机会,意义面临消解。游客常用药材的固定化也使得药浴中关于不同病症的治疗、不同药材使用的相关传统知识陷入无人继承的窘状,人们逐渐地减少对这部分药材的使用,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具有药浴养生保健功能的常见药材上,这对于具有丰富内容以及治疗功能的药浴来说面临着走向单一养生功能的危险。

(二)旅游药浴的加工

在旅游实践中,熬药地点、劳动分工和药水准备过程都发生了变化。在参与农家乐旅游接待的人家中,煮药地点有细微的不同,普通人家都是在厨房中煮药,经营药浴农家乐的一些大户因煮的药较多,会在二楼厨房旁辟出一间房子做灶台,专门煮药,而一些小规模的农家乐则还是在厨房内熬药。熬药的性别分工开始松动,女主人繁忙时,男主人也会承担熬药的工作。与普通家庭不同的是,他们在熬药时,会将加工好的药包放入锅中熬煮,一般一锅药水放3包药材,药包里的药材也比普通人家的要多些,一般10种左右。值得注意的是除非客人有特殊要求,要求药水煮浓一些,主人一般不会将药水煮得很浓,防止有些客人的身体不耐受药性,发生昏厥等。熬好药后,将药水盛入药桶的过程,做农家乐和不做农家乐的家庭也有明显不同。做农家乐的家庭,政府都协助做了统一的硬件改造。木桶都在一楼,煮药的地方在二楼,一楼、二楼之间有专门的下水管道,在二楼煮好药后,将药水舀入管道中,一楼的客人打开水龙头,就可直接将药水放入药桶中,农家乐旅游户泡澡的药桶里会有一次性的浴袋罩在桶中,一客一换。客人煮完药的药包,一般煮完一次就会直接丢弃,下个客人再换新的。

农家乐旅游户煮药的设备也在不断升级中。在年,笔者所住的农家乐主人就与其弟弟和同村另一个农家乐大户,因为熬药的锅效率太低,一次性煮不了太多的药而下山采购器材。经过商量,设备厂老板按照他们的要求将原来蒸馏酒用的大型铝制蒸馏器进行了改造和设计。该设备经过改造后,外观与制作蒸馏酒的设备一样,只是内部保温效果更好,仍沿用木材和竹子作燃料。现在村里几个大户,包括县城瑶浴经营店铺都在使用这种最先由他参与设计的设备。在访谈中,他还对煮完一次就丢弃的药材表示不舍,认为一味地砍竹子和杉木,满足不了给日益增多的客人熬药的燃料需求,想要将煮完的药材和一些草料加工成燃料,这样就可以解决燃料不足、药材浪费的问题,而且有利于该村的生态环境。

高华村瑶族药浴因为经营农家乐的这一批创业的年轻人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在政府的支持下,年轻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药浴的药材种植、药液制作、水网管道和浸泡洗浴流程等都进行了改造,以求更加便捷。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可以看到普通人家的药浴加工方式正在向农家乐的药浴加工方式转变。最明显的是,因为政府资金的支持,很多人家都安装了药浴药水管道。我们也可以推断,现有的加工模式和加工器材仍会在未来的实践中发生变化,尤其是燃料的供给,必将走向电力或者是燃气等更加环保、更具效率的供给方式。

(三)旅游药浴的洗浴空间

高华村最初出现旅游药浴时,为了方便、节省人力与物力,浴桶一般是直接放在熬药的厨房锅灶旁,方便煮好药后,直接舀进木桶中。现在大部分民居一楼都改造为泡药浴的场所,养殖家畜一般在离房屋不远处搭建牲畜棚。水资源的开发和管道技术的升级也令药浴空间的改变成为可能。村民委员会在山顶统一修建了蓄水池,给家家户户二楼厨房与一楼浴室之间都安装了专门用来盛药浴药水的管道,改变了传统依托人力搬运山泉水和药汤的境况。

旅游除了给当地的药浴浸泡空间带来了规范化、规模化的改造外,还令当地瑶族的神圣空间产生了变化。上文提到,有神龛的家庭是十分避讳夫妻同住的,即使是亲戚也不例外。因此,在有神龛的农家乐的人家中,即使有空床位,也不愿意接待同住的夫妻或者情侣,会告诉客人没有房间了。只有当客人同意分房睡时,才会接待,但是因为实际情况会比较麻烦,有些客人也不愿意分房睡。因此,当地的年轻人开始建造二楼没有神龛的新房子,方便接待夫妻或者情侣游客。人们通过建造没有神龛的新房子,将日常生活空间与旅游空间进行区隔,使之互不侵扰。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有二:其一,从空间的性质上来说,在高华村有限的空间内发展旅游,当地瑶族居民的日常生活和旅游的融合,导致其神圣空间和旅游空间不可避免地存在交织,游客的介入令当地的神圣空间受到“不洁”的威胁;其二,游客所带来的丰厚收益促使村民转变思路,谋求发展,建造新的空间来应对神圣空间受到污染的威胁。

(四)旅游药浴的浸泡规则

高华村在药浴浸泡的旅游宣传中有“三进三出”的规则。所谓“三进三出”,指的是首先进浴桶泡10余分钟后出桶休息喝水,休息3分钟左右,该过程称为身体的排毒;然后进浴桶泡5分钟左右,再出桶休息3分钟左右,该过程称为身体的排泄;最后进入浴桶再泡大约10分钟,称为身体的进补。3次泡浴共计约半小时左右,每次休息时都可以适当地喝水,补充身体蒸发的水分。并且主人会提示客人注意:空腹、过饥、过饱的情况下皆不宜泡浴,避免药力吸收过猛或吸收不好。另外,喝酒的情况下是禁止泡药浴的,因为药浴的主要功效是促进血液循环,而喝酒后泡药浴会导致心动过速,容易引发危险。

可以看出,对客人泡药浴的要求更多,细节也更多,这是当地为了更好地让客人体验,将泡药浴的传统知识、专家指导意见和旅游经营实践经验结合后总结出的药浴浸泡方法。并且,客人在泡药浴时,遵循1人1桶药水的原则,并不是传统药浴中以家庭为单位,按照辈分和性别依次浸泡,市场在这里发挥了作用。如果是客人共泡1桶,对于农家乐的主人来说,也是不经济的。有趣的是虽然客人泡的不是同一桶药水,但是这几桶药水却是同一锅药煮出来的,这意味着药水药性的减弱和稀释。当然,客人较多时,是由多个锅同时煮药,但是在客人较少时就会出现一锅药,3个桶,3个客人泡的情况。

在这里,药浴是整体的、有文化意义的,药浴也是市场化的、被标价的。乡村旅游的介入,令当地的药浴展现了新的生命力,有了更加规范化、普适性、科学化的规则。药浴随着市场的进入具有了经济价值,从村民日常生活的“后台”搬到了“前台”,从文化走向了经济。

结语

高华村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建立,使得瑶族药浴的药材生产、加热器材、管道技术、洗浴空间、文化禁忌等方面发生了变化。其一,旅游使得高华药浴的原材料配方更加规范化和规模化,但其药浴药用的功能也逐渐变为单一的养生功能。同时,旅游日益增长的药材需求不仅令当地的生产生计发生着变化,也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发起了挑战;其二,旅游使得高华药浴的加工方式更加便捷,开始利用现代设施,也使得高华药浴的浸泡空间从厨房走向浴室,同时,也令当地的神圣空间发生了变化;其三,旅游使得高华药浴的浸泡规则更大众化,药浴从高华村村民的日常生活走向了市场经济。在药浴具体实践形式改变的背后,实际上出现了两个并行的知识体系、实践系统和价值观念,一个是瑶族族内实行的多元性、整体性的传统药浴知识体系,家庭性的实践行为和出现变形的观念系统;另外一个是旅游场景中,族际的统一化、规范化的药浴养生知识条目,经营性的标准化洗浴旅游产品和基于服务大众化旅游实践和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市场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本质是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使其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既是构建民族团结的有效路径,又是我国文化强国的重要战略内容。高华村瑶族药浴的发展模式呈现了民族村寨中生产性保护的发展机理,带给了我们新的思路。系列保护政策的扶持和村干部的推动、村里精英阶层的主动创新与发展,让瑶族药浴的养生功能放大,基于现代市场的服务理念,瑶族药浴以统一规范的洗浴模式和易操作的旅游体验产品在族际间发展。同时,复杂、多元的传统药浴知识系统,背后蕴含的传统知识停留在本民族族内实行,揭示了传统知识由整体性走向单一化的变化路径。

(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

1
查看完整版本: 民俗文化族内多元与族际单一高华瑶族药